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优化科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冯颖
[导读] 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我们带入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
        科技技术的突飞猛进将我们带入了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小学科学课内容广泛,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何在科学课上有效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不可替代”功能,让现代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科学,不摆花架子,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自觉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是科学课上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为此,我就小学科学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结合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小学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优势
        (一)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如教学《动物怎样繁殖后代》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许多动物的画面,有金钱豹、老虎、猫、牛、狗等多种动物的图片及哺乳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从实际生活中去回忆,用找“共同特征”的方法发现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从而提示胎生和卵生的概念,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最有吸引力的是“判断下列动物哪些是胎生的,哪些是卵生的”这一练习,当判断正确时,屏幕上会出一个卡通人物米老鼠笑着给你打“√”;如判断错误米老鼠就愁着脸,给你打“×”。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既巩固了知识又活跃了气氛。
         (二)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科学课上有众多的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这些活动的安排是教材编排者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有能力完成。但有些活动过程周期较长,要在课堂上立刻看到结果是不可能的。例如,《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以蚕为例来探讨动物成长过程。这一课题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但每个同学养蚕的时间不可能一致,每个周期也有一些差异。教学的时间是固定的,这就和蚕的生长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我在教学《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根据亲身经历谈一谈蚕的生长过程中间有哪些变化,然后我将事先准备好的每个阶段的内容的影像资料,通过快速连续的播放,使已经养了蚕的同学重温了这一过程,部分没有养蚕的同学也能了解到蚕的变化,具体感受到了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令人惊奇的。在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我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动物生命周期长短不同时期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自主浏览,又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采取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学,既让学生进行了自主的探究,又能不受学生调查时间的制约,从而保证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有效激活学生思维
        在科学课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能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网络对学生来说是一座巨大的信息宝库,根据老师的指引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收集大量的信息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讨论、补充、分析所收集的信息,在交流中激活思维,可以产生许多新的想法。我在教《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先让学生通过两个小游戏让学生明白人离不开空气,然后又让学生浏览网页,找出空气和人类还有哪些关系。由于学生不可能在一定时间内浏览到所有网页,因此在交流时他们每发现一个新的内容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如我在执教《流动的空气》时,学生对流动的空气形成风这一概念已经十分清楚,教师和学生这时登陆“中国科普博览”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对风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后面的交流中发言十分踊跃,各种资料不断地丰富,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有效进行实验指导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非常喜欢,都希望做好每一个实验。由于目前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把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克服实验条件的限制,还能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正确性,为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实验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如用排空气法收集各种气体的实验,操作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空气本来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小学生往往认为是空瓶,而用另一种也是无色的气体通过瓶中把瓶中的空气挤出来,从而集满一瓶另外的气体,这整个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过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可用计算机对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块表示这两种气体(空气和另一种需收集的气体),通过块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如何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来,其直观性是很强的。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有效扩展学生知识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如教学五年级《火山和地震》时,我利用学校内部网,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把收集到的资料有选择的下载到指定文件夹。一节课结束,学生已收集到了很多资料,然后我通过筛选,选取了典型录像放给学生看,很多同学第一次目睹火山喷发和地震,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静静地听着解说,通过收集的信息和录像,他们对火山和地震不但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也懂得了一些在发生灾难性事件后怎样逃生的技巧,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比单纯的老师讲解更有效。
        二、小学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结合的途径
        我们在看到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课程标准》中“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科学家探究是离不开实验室的,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实验。以《蚕的生命周期》这一课例来看,蚕的生长过程在网上收集或看到的只能是一般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已经探究过的,但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们完全可能有一些“意外”产生,而这些“意外”对于“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相关资料,对这些“意外”进行对比分析,还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发布供大家一起研究,有了一个理想的方案后再进行具体实验来解决问题,这样做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课的目标。比如养蚕,教材上介绍了一些如何使蚕宝宝长得又大又壮的方法,可以肯定地是学生养的同一批蚕中不可能是每条蚕长得完全一样的大和壮,如果他们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主动进行探究,他们的收获是不是会很大呢?所以在进行科学课教学时,要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实际的实验操作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真正的主导计算机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能代替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观察、推理、讨论,它只是一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还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它真正地为科学教学服务。因此,我会继续努力探索两者有效结合的最佳教学方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