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阅读学习充满活力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9期   作者:樊春辉
[导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孩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孩子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孩子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阅读活动的关键就是建构新型的课堂,关注孩子阅读知识与能力的输入和输出情况,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让阅读“活”起来。如何让阅读“活”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周密的考虑、有预见、有组织地让孩子阅读。在阅读课上,我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孩子们能把知识与能力不断发展,努力促使阅读充满生命的活力。在阅读学习引导中我努力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鼓励孩子自主预习,在质疑中解决问题
        首先要鼓励和帮助孩子不断走向成功,让孩子们找到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进取的原动力,并时刻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引导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提问,在课文中探究答案。课前预习的习惯很重要,简单地读文识字已经没有了吸引力。因此,质疑成了孩子关注的焦点。课前孩子在预习时如何质疑,质疑什么?我都在第一课一一指点:①从课文题眼处质疑。一篇好的文章,题目往往隐含着许多信息,有思想内容方面的,有语言文字方面的等等。在预习时教会孩子发现、挖掘这些信息,潜心会文。如教学《观潮》一课时,孩子质疑课题:“在哪里观潮?”“什么时候观潮?”“潮水什么样子?”孩子会在题目旁边加上问号或者批注上问题,孩子们带着疑问开始阅读文本,边读边思考,既发展了阅读能力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②可以从遣词造句方面质疑。语文课文大多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四年级上册《观潮》的预习中,孩子发现文中运用了“横贯江面”“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等四字词语。孩子只觉得四字词语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很少有人思考这些四字词语从哪些方面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我引导孩子在预习时注意文中的四字词语,除了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还要质疑它在文中的作用,让孩子学会更深入的思考。③从标点运用角度质疑。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标点的运用非常值得研究,同一个词语在文中有时用双引号,有时则不用;有的标点又为文本留了许多空白。在讲解课文时,要引导孩子发现这些差异,然后深入下去,深刻领会其意义。每节阅读课,我都无一例外地让孩子找出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句子、段落,先反复品读,再在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二、改善阅读学习方式,营造自由探索的空间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凡是能撞击孩子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语文学科向孩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孩子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孩子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例如在学《触摸春天》一课,孩子通过读课文解决了“文中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一问题之后,对盲女孩安静十分敬佩。

文中作者说“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该如何理解?由于孩子已经与文本进行和深刻的对话,所以孩子能毫无造作地、真情实意地有感而发,有的说“安静,你是个勇敢的孩子!”有的说“安静,你让我知道残疾人的生命一样灿烂!”有的说:“安静,我们会和你一样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呀,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珍惜,每一个生命只要敢于面对困难,努力奋斗,都会分享灿烂阳光,拥有幸福的世界!这样孩子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交流。
        面向全体孩子,我们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孩子淋漓尽致展现个性。
        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呵护孩子创新的灵性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营造孩子发言的氛围,孩子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让每组推荐优秀孩子代表在讲台上发言,老师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孩子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要引导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孩子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宽容对待孩子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孩子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指名孩子逐段朗读课文,孩子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仍有一个女生高高地举着手,“我,我还想读第二自然段。”打击投去诧异的目光!我的心里充满疑惑,也有几分怨气,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孩子可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看到孩子满脸的尴尬与羞愧,我安慰说:“**可真了不起,敢于在大家面前主动朗读。刚才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课后回想起来心中有几分欣慰,面对这位孩子我没有只顾走自己的“路”,否则,那孩子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吗?
        不仅仅创设外在的学习氛围,还要学会内在的用心倾听,走到孩子当中,与孩子进行身体与思想上的近距离接触,让孩子感到,我不是权威者,而是听自己意见的朋友。这种情况下,孩子思想的火花会迸发而出。课堂上营造孩子发言的氛围,孩子越说越会说,越说越自信,课堂成了他们发挥的舞台,这更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焕发出课堂的活力。
        总之,我努力做到“书”让孩子自己读,“问”让孩子自己提,“果”让孩子自己摘,“情”让孩子自己悟,“话”让孩子自己说。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让阅读学习“活”起来,让孩子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让阅读活动充满灵动的活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