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新大纲强调语言内化要多读书,要积累语言材料并进行实践运用。因此,要加强阅读训练,使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积累语言,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在举一反三中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关键词:朗读、背诵、博览、积累、运用。
现在,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背过许多书的资深学者,他们往往称受益于早年的读书背书。“读书、背书”这一古老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我们作为“童子之师”的小学教师,是不能不认真思考其科学性的一面的。我认为这种方法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规律有某种契合,与儿童认知、识记的规律有紧密的联系。体现素质教育的小学语文课,应该加强阅读训练,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
一、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积累语言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朗读,这与我们汉语言的特点有关,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西洋的语言是法治的,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沉淀;不是机械分割后的穷究,而重在整体的体味和领悟。所以,语言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要有积累的意识。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读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先生读一句,学生跟着一句。如是两三遍后,学生便学着先生的腔调,摇头晃脑地自己去读,直至成诵。当然,在关键的地方,先生还是要讲一下,但也只是:“微言大义”式的点拨,其余的先生是不管的了,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教学方法,于今已被众人摒弃,摒弃它的理由是“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且不管这些帽子扣得是否合适,但完全一味的摒弃了读,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以致当前的一些大学生、研究生,他们走上社会,却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这是不是与摒弃读书与背书有关呢?
加强朗读训练,并不等于进行死记硬背。这种读、背应该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复杂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关键是理解,而理解的实质是学生知道新知识的内部联系,也清楚新旧知识的关系,因此,能有效地促进这类知识的巩固。”朱作仁先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中对背诵心理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背诵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是意义识记,也就是对要背诵材料有初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所背材料的内容,死记硬背,即使当时勉强记住,事后也很快就会遗忘。”理解的过程是学生扩大信息来源,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记忆支撑点的过程,这记忆的支撑点越多,在头脑中留下的痕迹就越深,记忆就越牢固。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本身就包含着对句子结构的认知,也包含着对文章章法的理解等。
那么,如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呢?学好一篇课文并不是从老师讲课开始的,而应让学生从预习开始。实践证明,预习到位,学生学习知识就快,效率就高。因此,只有让学生课前充分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时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课时,可指导学生从文章的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着手,进行预习。可设计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理解词语“狭路相逢”,相逢的双方实力如何?(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是“勇者”?(3)、为什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刘邓大军胜利的法宝?学生在朗读中进行思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脉络,感知了课文内容,并很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同时让学生在读书中生疑,在读书中求解,在读书中品味,在读书中生情,充分发挥了朗读对理解课本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一)加强朗读训练,领略语言文字之美。
俗话说“三日不说口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注重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读出真情实感。使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
1、掌握技巧,读得真切感人。
? 朗读是一种技能,如何把文章恰如其分地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只强调带着某种感情读得正确、清楚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么生动自然地读出这种感情。我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朗读技巧,使学生知道重音、停顿、快慢、高低。在朗读中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中,朗读“我”发现老班长嚼草根难以下咽这一段,其中“我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了…….’”一句,应带着万根钢针扎着喉管,醒悟、自责、崇敬的复杂心情去读,语调要高,语速要快、音量要大,确有失声喊出来的味道,这样才能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才能读得真切感人。
2、丰富形式,激发读的兴趣。
朗读训练不仅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标准,还要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如《将相和》一文教学时,我设计了指名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对读引读,这样丰富了读的形式,从而激发了学生读的兴趣,使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避免了简单、机械的个人读,又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
教师在朗读教学时,要注意结合文章内容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学生进入情境之后,真情实感会油然而生,这样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叶圣陶的《荷花》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出满池荷花优美的画面,配上动听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课文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假想自己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微风吹拂着,暖暖的阳光照耀着,与小鱼儿嬉戏着……学生们被这美妙的意境深深陶醉了。他们用比平时更美妙动听的声音读着,再现了荷花的种种风姿,充分领略了作者语言文字的优美? 。而古诗更是一种语言凝炼,意境优美的作品,反复的吟诵更加重要,要读出古诗的节律和音韵,领略其诗情画意。
(二)熟读成诵,充实语言库存。
小学阶段是人生中的记忆力最旺盛时期,教材中的课文又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大量的精彩的段落或篇章背诵下来,绝不是一种过重的负担,而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必要的途径。通过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有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新大纲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课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以此把积累语言落到实处。教学中,我设法引导学生多读,多读至熟读,熟读至背诵。除课文规定背诵的内容要背诵外,对那些语言表达上有特色的课文或课文中形象生动的句子、精彩片段、好的开头、结尾等,也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扎扎实实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在博览群书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对阅读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六年制小学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个目标明确指出要多读,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言能力。
(一)推荐阅读材料,提高选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文章用来补充教学。
在读物的选择上,采用教师推荐,学生自选,生生交换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如高年级可阅读科普读物,民间故事,短篇小说,诗歌,甚至名家名篇等。
同时,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材的某种不足,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如学习《草船借箭》、《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让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我还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记录好词、佳句、歇后语、精彩片段,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既积累语言,又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培养读书习惯,教给学习方法。
美国的路易斯·绍尔斯认为,一个具有中等阅读水平的人在1分钟内读300字,不仅能理解而且欣赏,是不成问题的。按此推算每花15分钟就能读四五千字。对于儿童来说,虽然阅读速度会慢一些,但是每天坚持半个小时的阅读,日积月累,他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还是很可观的。
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还需要有得当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作范例,引导学生边读边想,注意段落的联系和文道的结合等等,同时组织学生动笔摘录、赏析、写感受。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做到这样两方面,就切实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效率。
三、在举一反三中运用语言。
运用就是“举一反三”,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小学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功。儿童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只有通过反复的写作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检验。如果把阅读和写作分离开来,学生要获取知识就是天马行空,缘木求鱼。阅读是为了更好地写作表达,写作是阅读的巩固和发展,这就是一个知识的牵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读写结合、学用结合。在增加语言积累的同时,及十指导学生为我所用,真正把积累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语言能力。
(一)直接迁移。
在多读感悟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笔头练习,或扩写、续写、仿写,或笔录感受体验。让读作为写的基础,为写提供材料或话题背景,使写成为读的延伸和发展,成为感悟的升华。
1、阅读和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和段落适合于学生的模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古西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儿童模仿别人,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抓住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语段精讲,并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仿造、改造和创造一句话或一段话、一篇文,从而使学生获取丰富的语言和写作知识。如低年级学生可写一句比较完整的句子(具备时间、地点、人、事“四要素”)总分句、关联句。中年级的学生可模仿开头、结尾、片断描写。高年级学生可模仿优秀的写人、记事、写景的文章。如学习了《我爱故乡的杨梅》就可写《我爱故乡的荔枝》,学习了《第一次跳伞》就可以写《第一次骑自行车》,学习了《我的老师》就可以按“外貌——以事表人——总结品质”的顺序写《我的同学》。一般来说,教师在四十多分钟的阅读课上充其量只能要求学生仿写句子和片段,而仿写文章只能在课外或作文教学时进行。教师训练学生仿写时目标要明确,范文要有写作特点,便于模仿。
2、阅读与扩写。
把阅读与扩写结合起来就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一种培养过程。从扩写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段文章,需要学生利用阅读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阅读中学习到写作技法,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对象。也可摘抄优美句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管是扩写还是续写、改写,都是在阅读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和发挥。丁有宽先生的“读写结合理论”就强调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
(二)间接迁移。
这主要通过拓展语文教学时空,比如口语交际、习作或课外语文活动等来进行。五彩缤纷的生活是语言的源头,又是运用语言的沃土。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把学办事、学交往、学合作、学做人与运用语言和提高听说读写、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焕发出悟性和灵性。这样,打破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字书与无字书之间的界线,开辟一片内化语言积累的崭新天地,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据专家们研究,学生的阅读量只有达到了课文的四五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能力。如果把学与问比作天空布云;又比作在口袋攒钱,那么云布得多,雨下得大;钱攒得多,就不愁学生不会花。我们现在光教学生如何花钱,就是不教学生如何攒钱,岂非本末倒置?学生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就是攒钱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我们必须在课堂上至少花一半时间让学生读,读准确、读流利,对精彩的段落、篇章,要让学生朗读、背诵,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复述结合起来。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预见,学生在小学阶段,有一二百万字的阅读量,脑子里装着上百篇文章,八十几首古诗,有了比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自然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