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学中使用非阅读性资源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第9期   作者:李春华
[导读] 德育课程中历史题材精选和使用非阅读性资源不仅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确实是老师们从事创造性教学的法宝。
        李春华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辽宁 大连 116033
        摘要:德育课程中历史题材精选和使用非阅读性资源不仅能够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确实是老师们从事创造性教学的法宝。如何提升小学德育课程的有效性,精选和使用非阅读性资源的问题值得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在统编《小学道德法治》教材中精选和使用非阅读性资源的方法有聚焦细节法、问题引导法、适时切入法、比较分析法、隐性知识挖掘法。
        关键词:小学德育课程;精选和使用;非阅读性教学资源
        德育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类的目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该在情感、认知和行动的融合互动中提升这类目标的实效性。有效课堂恰恰需要教师出色的运用各种资源。传统的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阅读性资源(教科书、参考书、杂志、报纸等)和电子文本、非阅读性资源(图片、地图、照片、地球仪、电影、遗物等)。其中“阅读性”教学资源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主要以抽象的文字为媒介。“非阅读性”教学资源主要凭借视觉和听觉传递信息的资源。它区别于印刷文字,严格意义上讲,学校使用的大多数资源都需要阅读,比如,阅读图表、图片、地图、照片、模型等。但是,这类阅读更依赖于“形象符号”,而不是“文字符号”。因为“非阅读性”教学资源具有直观形象,更有益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在数字化时代,非阅读性资源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真实性和高效率特征,还会使它大排用场。
        在“非阅读性”教学资源中,用途最广的是图片、图表、照片和插图。他们可用来澄清观点,表现真实情景、回忆事实,能够使品德教育进一步形象化。下面介绍几种“非阅读性”教学资源在历史题材教学中的使用方法。
        一、聚焦细节法
        为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图片史料描绘出历史细节,能给学生提供最原始、最本真状态的历史,把历史的血肉还给学生,为学生展示一个饱满生动而又真实可亲的历史。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不甘屈辱奋勇抗争》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文字资料并在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再给学生提供最原始、最本真状态的四副不同吸烟者的图片,使学生了解普通百姓吸烟、富家子弟吸烟、清军吸烟带来的危害和后果,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背景的分析与反思能力,学生应有的历史意识在上述活动中被具体化了,在初次接触历史学习时,就被“告知”历史学习应抓住重点,关注细节。
        二、问题引导法
        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注意目的明确,突出教学的重点,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又要注重层次性和科学性。
        例如小学道德法治五年级下册《虎门销烟》一课,教师出示书中44页图表“1795—1839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教师做如下问题设计:你从图中读懂了哪些信息?你有什么看法?说明了什么?说说鸦片走私给英国带来了什么?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有问题才有行动。

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个图表显示:1795年入中国的鸦片是4000多箱,到了1839年就增加到40200箱;输入中国的鸦片越多,给英国资本家和鸦片贩子带来巨额利润,带给中国的确是大量的白银外流,国库将空虚,烟毒泛滥。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中国社会的贫困。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看图表,直观感受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在教学中学生一步一步体验和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卑鄙,鸦片的罪恶。而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会对侵略者的罪行认识得更加深刻。
        三、适时切入法
        适时切入是指在恰当的时机,以选择真实、适度的图片史料为背景,对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等加以再现,并结合语言进行适当的渲染与烘托。
        例如,小学道德法治五年级下册《虎门销烟》一课,大多数学生误认为销烟就是烧烟。提出问题“林则徐的硝烟方法为什么这么复杂,一把火烧了不是更简单吗?”教师出示《虎门销烟池遗址》图片,借助于图中的插图,了解销烟的过程(海滩挖池—鸦片盐卤—投入石灰—池水沸腾—烟土销化—冲入大海),使学生明白销烟是用“盐卤加石灰”的方法将鸦片销毁的,而并非用火烧掉。因为烧过的鸦片埋入地下,如果将泥土挖起来熬煎,仍可获十分之二、三。而盐卤加石灰的销烟方法,能将鸦片彻底销毁,在学生生疑之处恰当切入,发挥资源的最大应用效果。
        四、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
        例如,小学道德法治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一课,我选取三幅圆明园被毁前原貌图与被毁后的残垣原貌图进行比较。教师设问:三幅图体现了圆明园被毁前后有哪些变化?图二、图三与图一相比,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给中国人民留下哪些历史教训?为了理解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人民留下的历史教训,先让学生看被毁前原貌图与被毁后的残垣图进行比较,强调英法联军所犯下的罪行。
        五、隐性知识挖掘法
        隐性知识挖掘法是从历史图片中挖掘隐性知识,以图学史。
        例如,小学道德法治五年级下册《虎门销烟》一课,呈现两张图片,一是《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现场图片,二是香港回归签订现场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挖掘两个条约的签订现场图片。从表面上看,无非是两个条约的签订现场。可是通过仔细观察,并联系已有的历史知识,可以挖掘出图片的隐性知识是图一的签字地点是英国的船舰,图二的签字地点是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参加的人来看,图一人数清政府代表势单力孤,图二人数中国代表在人数上明显占据优势;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图一的条约的签订是在中国战败,英国军舰停泊在南京下关江面的局面下签订,图二条约的签订是在号称“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谈判后,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下签订的。
        小学德育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图片资源常常被用作培养学生的调查技能,以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也大量使用图片,图表等资源,用以呈现事实、场景和人物。其结果是增加教科书的丰富性、可持续性和真实性。对一些缺乏课程教学资源的教师来说,可以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图片资源进行有效教学。当然,要想用好教材中的历史题材,发挥其德育功能,教师还需要把图片资源作为真实的佐证材料的话,在使用图片史料时做好筛选和甄别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亚夫.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品德与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2] 章乐 小学德育教材中地理题材的编写思路与教学建议---以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为例。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