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融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月下第9期   作者:黄翠鹂
[导读] 2017年,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黄翠鹂
        山西省临汾市东关学校,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要:保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设置不变,从一线教师分科教学的优势出发,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综合·实践”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壁垒,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有效融合,创生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主题式;综合实践;多学科融合;核心素养
导言:
        2017年,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在基础教育领域切实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校围绕六大核心素养,重新定位了育人理念及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从未来需要育人,培养志存高远、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习惯优良、实践创新、身心健康的新时代学生。从这一理念和目标出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将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融入其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依据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统筹考虑,形成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
1 课程思路
        综合实践课程保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设置不变,从一线教师分科教学的优势出发,以国家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综合·实践”理念为指导,打破学科壁垒,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多学科融合,创生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课程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最终这一改变也将反作用于课堂,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学科间整合是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我们依靠各学科教师,联动家长,以一个个从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主题为抓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有效融合,引领学生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内走向课外,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2 组建团队
        每学期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参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出发,选择和确定若干主题,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特点,探寻同一主题下各学科的融合点,最终确定班级主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师人力资源的整合,组成以班级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团队。如二年级“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的教育团队包括语文教师、科学教师、道法教师、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每位教师设计并承担与学科相关的活动,其中语文教师负责口语交际课“自我介绍”,科学教师负责科学绘本课“我从哪里来”,道法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家庭成员小调查和家庭责任清单等活动,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我的自画像”的创作,音乐教师负责歌曲“我爱我的家”的教学活动。有如四年级的“桑蚕文化”主题教育团队由科学教师、语文教师、美术教师、音乐教师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科学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蚕的生长、养殖、观察、测量等知识,语文教师负责指导观察日记、组织蚕的传统文化学习等,美术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软陶制作“蚕宝宝”和养蚕小报,音乐教师负责小视频的制作和指导,信息技术教师负责制作相关课件、策划网络调查问卷等活动。


        根据各科教师的学科特点,挖掘每位教师的个性特长,邀请他们共同参与“主题整合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推进主题课程实施中的潜力。“主题整合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打破了由课程研发中心层层下达任务单的工作方式,以教研团队直接参与课程开发的形式,形成同年级各学科教师携手共进的良好局面。
3 实施过程
        主题确定之后各组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学段目标,进行具体的活动策划,进而营造探究实践的良好氛围,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实践与探索等活动,找准横坐标,将各学科的知识、能力生活化,知行合一,从而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五年级“水资源的研究与节约使用”这一主题为例。围绕主题团队进行了如下思考:
(1)如何将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方面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效结合?(2)围绕主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才能打通课内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力?(3)如何通过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打破学科界限,通过问题引领,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基于上述思考,教研团队构思活动计划:第一阶段:活动准备阶段——了解水资源相关知识;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生活用水的使用情况调查;饮用水的种类及使用情况调查;水污染情况调查;第三阶段:成果展示阶段——水资源现状、保护水资源、水的文化意象,其中“水资源现状”从价值体认、责任担当、创意物化三各方面分别设计了身边的用水浪费现象调查统计、节约用水行动、节水小发明等活动成果的展示;“保护水资源”设计了实地参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展示保护水资源倡议书等活动;“水的文化意象”设计关于水的诗词文章、成语、谚语等传统文化的积累、诵读展示。
        在这个活动计划中,除了将综合实践课程的四方面学习目标融入其中,力争实现多学科融合。比如。在认识水资源这一阶段,渗透了语文学科的阅读,美术学科的手抄报制作;在调查研究阶段渗透了数学学科中的调查、统计、推理、分析;调查问卷的编写、制作、汇总渗透了语文、信息技术、数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一轮的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各学科核心素养的锻炼和提升。
4 反思与引导
        在具体实施环节,教师深入到每一个环节的活动中,真正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活动策略。比如在学生深入市场调查市面上各种瓶装饮用水的活动中,老师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走进超市随意看了看、写了写、拍了拍照片,只有个别同学罗列出了看似比较科学但却实际却足以支撑解决问题的统计表。老师们通过反思意识到,学生真正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引导与实践。老师们再一次细化了活动指导的方向:调查的目的是否明确?围绕调查目的,前期需要哪些准备工作?预期怎样去完成?在寻求家长或他人帮助时,如何诚恳地表达?有哪些问题是观察即可,哪些问题是需要实地采访的?对于调查所得信息如何整理等等。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了活动细节及关键问题,调整思路,共同确定了二次调查的六环节:(1)查资料,对饮用水的种类进行大致了解;(2)做调查前的准备工作,罗列想要调查的内容,或者想要了解的问题。如:水的种类、成分、包装、容量、保质期、价格、销售等;(3)考虑如何寻求家长的帮助,实地调查时如何进行访问;(4)实地调查;(5)对信息进行整理。整理的形式:手抄报、思维导图、表格等;(6)对信息进行分析,写出思考。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之后,学生们带着明确的目标重新做了一次调查,重新设计,经过修改后的调查统计表更条理、更清晰、项目更全面,有了更大的分析应用价值。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了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想结合所带来的成就感,知识与能力的横坐标在生活实践中得到了拓展延伸。
5 结论
        学生在学科课程中习得的学科能力,应该成为自己在未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基础,其综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未来生活的品质。我们开展的主题式课程体系,尽可能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进行选题,实现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学以致用的平台,综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回归生活,学会生活的同时,发展实践创新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