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腊平
平顶山市育才幼儿园467000
摘要:共情是当下教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话题,当代幼儿由于接触事物复杂,情绪也较为敏感,因此教师用共情态度去教学或是处理幼儿生活中的问题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本次针对孩子在幼儿园经常遇到的几类情况展开论述,并总结出教师应该掌握的共情技巧,希望有助于共情引导策略在幼儿园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共情;幼儿园;教师;应用
一、引言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如果想管理好孩子在园内的日常生活、提高其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幼儿园内找到归属感,我认为首要前提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这不仅仅是新的教学规程为我们提出的一个要求,更是我们每一位学前教育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在幼儿园有效创设“共情”环境,教师用“共情”策略引导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对教师接纳、理解和尊重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镜头回放
(一)镜头一:我不想跟他一起坐
这种情况多半出现在女生身上,小强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男孩,平时喜欢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聊天,但存在的缺点是有时上课也喜欢说话,在新学期开始这天,班级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活动,小强搬着凳子跑去燕子旁边要跟她坐,但燕子却拉下脸说:“我不要跟你坐,你是男生,而且话还那么多,我想跟别的女生坐。”自尊心受到打击的小强默默跑去别的位置坐,但却忍不住掉眼泪了。
(二)镜头二:我想做我自己的事儿
在大班的一次区域活动时,我邀请正在沙地里玩游戏的明明帮助我一起到手工区,为准备才艺表演的小朋友们制作“圣诞树”道具。“明明,今天有小朋友要为我们展示才艺,但他们需要一个圣诞树的道具,你能帮我一起去制作吗?”明明听完我的话后半晌没吭声,最后不情愿地说:“可我这边的游戏都还没做完呢,我还要拉一车沙子去给红红盖房子呢。我要走了,红红一个人肯定不行的。”听到天天的话后,我连忙说:“没事没事儿,不为难,你要是忙不想去,直接拒绝我就好啦,老师不会生气的。”这时明明高兴的说:“那好吧,那今天我就不去了,明天我再去帮忙吧。
(三)她们不想跟我玩
这个案例发生在中班的一次区域活动中,杨洋、方芳、王鹏三个人聚在一起堆积木,玩着玩着三个人突然想组队比赛,但还缺一个人,于是他们三个大喊谁愿意一起来玩,这时凯凯和悦悦听见后都跑了过来,他们都想玩。但杨洋他们三个人看了看凯凯和悦悦后,异口同声说:“我们不想跟凯凯玩,我们想跟悦悦玩。”然后悦悦高兴的加入了堆积木队伍,凯凯闷闷不乐地站在旁边看他们玩。这时凯凯看到了我在不远处,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想加入杨洋他们,一起比堆积木,可他们都不要跟我玩。”我问道:“那他们三个为什么没选择你,选择了悦悦呢?”凯凯:“我没问,但肯定是因为他们不喜欢我,喜欢悦悦吧。”我又接着说:“你不问问怎么知道真实原因呢,去问问看吧。
”凯凯犹豫了一会儿后,还是跑了过去问他们原因,杨洋听罢后也不好意思地说:“不是我们讨厌你,是因为你不会玩积木,上次一起玩就因为你不会让我们输了,所以这次不想让你加入。”凯凯回到我身边后告诉我真实原因后,我又继续引导他:“不是因为大家不喜欢你,是因为你不会堆积木。那现在你知道该怎么办了吗?”凯凯想了想后说:“我现在就去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好好学一学,等学会了我就可以加入他们一起玩了。”随后凯凯又高高兴兴跑了过去。
三、教师需要掌握的共情要点
(一)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问题,有时幼儿会开心、会激动、但也会伤心、难过等,但不论在哪种情况下,教师要运用共情策略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幼儿当下的感情能做到感同身受。我们如果仅仅用日常惯用的否定、忽略或是说教的方式,不仅无法有效缓冲幼儿的情绪,甚至会在幼儿伤心难过的时候更加激化他们的情绪。如果教师尝试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出发,用幼儿的立场去处理事情,就会让孩子们感受到身边有一个能够接纳他们情绪,能与他们共情的大人,这时候他们往往将教师当做一个情绪宣泄的对象,同时也是一个能产生感情共鸣的“亲人”。而对教师来说,学会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真正去理解孩子的内心,进而可以为他们的各种行为找到合理性,然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去理解他们。待孩子们的情绪稳定后,再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这样孩子再次遇到相同问题时,就会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
(二)学会倾听
学会倾听,学会去听孩子的心声,听孩子们内心需要怎样的理解,这是一个教师想要拥有共情能力的基本前提。这里的倾听指的是全身心去聆听孩子的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动作表达以及表情语言等。在倾听并在听懂的基础上,需要给予孩子一个适当的反应,让他们明白教师已经完全接纳他们当下的情绪,然后教师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困惑以及错误。并给孩子树立一种信心,就是不会因为这一件事而使得老师家长不喜欢他,从而起到鼓励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短板或错误。
(三)表达接纳和尊重
对于年龄还尚小的幼儿园孩子来说,他们还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脾气,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大哭大闹、大发脾气的时候,而越是这样的时候,往往父母越无法理解他们的需求,当他们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更加想要发泄情绪,如此一来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的是,我们无权去剥夺一个孩子发泄情绪,去哭泣的权利,如果我们能更好地接纳孩子的情绪,去引导他们理清自己的兴趣,用温和的态度带领他们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孩子们就会全面吸收到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爱意和尊重,进而恢复镇定后,重新理清思绪和情绪去解决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受到的教育和引导对孩子后期的成长发育非常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吸收传统教育精华,结合当前形势下孩子们的内心真实需求,用共情的教学态度去处理孩子们在幼儿园遇到的一切问题,将非常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性格。
参考文献
[1]张哲,韩蓉.师幼关系中提高教师共情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育观察,2020,9(08):97-99.
[2]王泽雨,肖楠.幼儿园教师共情研究现状与展望[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8):104-109.
[3]张玲玲,薛扬.幼儿教师以“共情”践行师德[J].中国教师,2019(06):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