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董丽梅
[导读]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其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文化基础,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董丽梅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第六小学 内蒙古赤峰市 024300
        摘要: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能力,其具有三个重要特征:文化基础,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学科,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进行数学教学,有助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旨在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策略。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小学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意识和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向思维,全面提升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实施路径,是本文展开论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抓手和渠道。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数学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利用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比如数学意识、数学兴趣以及思维习惯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中需要具备的东西,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学会理性地看待所发生的问题,并掌握数学学科学习的严密性,其次,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后,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由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学习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严密性与逻辑性思维,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提升,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高效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为教师的主导性教学地位过于突出,教学思维僵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是主流,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严重限制了数学这门学科的丰富内涵。由于应试教育思维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重讲解轻启发,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生活的教学陋习甚嚣尘上,还有一些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不惜搞题海战术来强化学生的知识吸收,严重背离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新时代教育的内涵相悖。核心素养正是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种种不足而提出的一种科学理念,是站在更高的教育高度,来审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对小学数学的指导意义十分重要。
三、核心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同时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归根结底,核心素养是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在内的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巧进行引导和训练,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来说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逻辑性,存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议等多向思维。因此说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与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创新思维的过程是殊途同归的,前者对后者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过于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小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优化。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同时能够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更富有针对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小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提升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于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这也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一致的。
四、面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安排
        (一)结合数学去了解生活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实践学习到的知识往往比课堂上更有趣味,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将数学教学设计为趣味化、生活化。例如,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首先可以和学生探讨自己心目中的钟表,有的学生认为钟表代表着时间,还有的学生认为钟表代表着数字。谈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时钟,让学生仔细聆听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让学生感受一秒钟大概是什么概念,六十个一秒大概有多长时间,通过声音,让学生感受时间,观察钟表的变化,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关系。同时,为了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开展小组竞争活动,将问题写在卡片上,如3分钟是多少秒?1小时有多少秒?等等,让学生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也学会了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通过故事培养学生兴趣
        对于现在小学生而言,对小故事非常感兴趣,而且听故事还可以培养学生专注力,同时也是学生知识的积累,数学课往往比较枯燥,因此把小故事带入到数学课中可以增添课堂趣味性,设计不同的故事情节,将学生带入进来,教师可以随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学生变得好奇,自然会达到最佳的上课状态,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比如数学课中复习一百以内加减法,上课前告诉学生,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件特好玩的事情,一天,天气晴朗,阳光高照,一位漂亮的妈妈带着一对双胞胎姐妹去草莓园采摘,姐姐妹妹开心极了,看见又大又红的草莓忍不住的摘下来放入篮子内,几分钟过去后,姐姐数了数自己的篮子中有46个草莓,妹妹也数了数自己的篮子中有38个草莓,妈妈开心极了,想知道姐姐和妹妹一共采摘多少个草莓,然而草莓太多了,一个个数过来会浪费好多时间,哪位学生能够帮助妈妈用最快的时间计算出来,姐姐和妹妹一共摘了多少草莓呢,这样把学生带入到故事当中,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全在老师身上,在生活中可以合理的运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强,遇到困到知道怎样具体解决。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计算能力
        学好数学可以让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变强,教师的不断创新,学生不断接受,适应能力逐渐变强,进一步提升计算能力。在计算教学时,引导学生动手,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过程。遵守学生认知规律,借用教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在计算35+27的算式时,在实际教学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思考一下、看一下、摆一下的过程,让学生对两位数的加法进位有了初步了解,在学生有感悟的基础上在开展全方位的演示。通过动手、讨论加研究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动手能力加强随之强化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明确核心素养内涵,掌握其基本教学方式,有效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完成具体教学任务,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永西.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特质与建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
        [2]钱炳生.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教书育人,2018(25)
        [3]孙兆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28):25-26.
[4]曾玉芬.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89):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