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第10期   作者: 唐 斌 聂湘玉
[导读] 深入调查分析学生问题解决方面的特点,针对问题解决常见问题,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多样化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
        唐 斌  聂湘玉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610000
        摘  要:深入调查分析学生问题解决方面的特点,针对问题解决常见问题,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多样化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
        关键词: 问题解决  教学策略
        
        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养成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锻炼人、完善人的目的;为推进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问题情境模型构建策略。
        1、创设情境有针对性、生活性。
        基于学生问题解决的特点,结合教材和课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杜绝为情境而情境,克服随意性和多而滥的现象。
        问题情境创设不仅要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点的构建情况,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学对象的特点,特别是学生生活实际,如农村孩子没有接触过共享单车、高铁、滴滴等,最好就不出现在情境中,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感受到这些事物的特点;当然,有时合理运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乘普通绿皮火车需要10小时的路程,乘高铁用1小时”的情境让学生对了解高铁产生兴趣。低年级的问题情境中常创设情境常是学生喜欢的几只几组小动物、小花草、水果等的数量的增减;高年级就融入科技艺术,如霓虹灯、神舟飞船、互联网+、APP、书法、摄影之类。
        2、创设情境有趣味性、问题性。
        低年级,数学情境创设常以学生喜欢的简短的故事、儿歌呈现,故事中的数学信息、数量关系较清楚。如小猫捉小鱼、小猴摘苹果、蜜蜂采蜜、机灵狗闯关之类的故事,吸引他们认真听,用心发现信息与问题。中高段,数学情境创设以学生较关注的图形、运动实物、艺术体育表演等呈现,隐含着数量及数量关系。飞船员、火车、鸵鸟奔跑的速度、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儿童成人的体重、购物打折促销、游泳池的周长面积、建筑物的高度等,学生生活中现象引起学生关注,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情境中有未知因素,能产生问题,能引发学生心理动机,想去探究里面的问题,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通过各种努力能够解决。
        (二)良好习惯培养策略。
        1、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形成完整把握数学信息的习惯。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
        2、培养用多种方式表达数量关系的习惯。
        学会用直观的线段图、画条形图、列表、数学等式、数学符号等方式,分析清楚问题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如涉及到“和差倍问题”、分数应用、行程等典型数学问题,就需要边读题边画线段图体现数量关系;鸡兔同笼、租车租船等,用列表选择策略;搭配的学问、比赛场次等用画图连线;涉及加减乘除的数学问题,可以画条形图或表格;……。以简洁的数学符号,描述条件,体现数量关系,将抽象的关系,用形象的符号体现,问题解决解决的难度降低,有利于问题解决策略的制订与选择。
        3、培养好“问”的习惯。
        营造平等、民主的思考氛围,学生敢问;创设质疑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他们会问。抓住关键的信息,结合生活情境提出问题。

特别是教给学生在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课前预习,发现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课中学习,归纳交流问题;课堂中解决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再归纳不同类问题;课后复习,“无疑处生疑”,驱动再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愿问、能问、善问”习惯与能力的好形式,由于组员有平等互助合作关系,有融洽的问题氛围、有展示自己思考过程和结果的流程、也有合作评价激励,因此,合作学习是共建共享学习资源的一种载体。
        4、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
        有序思考,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对问题对象进行排列组合,使其既不遗漏,又不重复,进而获得正确结论的思考方法。有序提取数学信息,让问题在条理中产生;有序地认知、思维,问题解决的过程才有逻辑性;分步逐层解决问题,有利知识的意义的建构。例如“面包车每辆限坐8人,100元/辆;小轿车每辆限坐3人,60元/辆;如果有29人,怎样派车比较划算?”解决此问题,有序点是从问题“划算”开始思考,想哪种便宜就尽可能多租,还有空位尽可能少;比较哪种车便宜——面包车;再设计全选面包车,或面包车+小轿车等方案;设计几种方案,以计算结果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时,多用“先……,再……,最后……”“如果……就……”“因为……所以……”等格式进行思考,用从问题的信息入手综合分析方法,从问题入手分析条件的分析法,以这种思路思考问题,方可做到思维的有序性和逻辑性。
        5、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思维习惯。
        运用已有知识主动大胆地联想、推测、探索,从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思路,引导学生独立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想方法。特别是复杂的数学问题,数量关系不明显,需要大胆假设,再用举例、推理的方法进行验证,如与结论不符合则调整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6、培养数学应用的习惯。
        数学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收获数学知识,更要增强其实际应用能力。数学模型在应用中得到发展与完善,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在解决与之有关联的问题中实现知识迁移,能力的提升。学生灵活掌握与应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快速解决数学难题,用数学的眼光,应用所学数学方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如固定长度的栅栏,围成面积最大的鸡舍的问题,需要应用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多种知识,才能解决此问题;安排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如调查水龙头漏水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应用中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合作意识强化策略。
        建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在独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方法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个体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形成稳定的方法意识、策略意识,有利于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内化为个人的数学素养。
        学生在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分享他人思维过程中思辨,对比自己思路与方法,获得更多的启示;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提升自己数学问题思考能力。
        (四)思维方式优化策略。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结合,部分与整体结合,注意整体化和结构化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类比思考与异向思考结合;形象与抽象结合,将图形、特号等形象情境与抽象的概念、定义、定理结合。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寻找不同的方法,绘比较与选择,找到最优的方法,优化思维方式,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
        
         深入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特点,针对问题解决中常见问题,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培养多样化思维方式,实现学习效率性和教学有效性双赢,努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才能。
        参考文献
        [1]朱作仁. 阅读·心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3.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