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华
诸城市龙源双语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262200
摘要:语文属于人文学科,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完善学生的情感体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以及文化底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要重点从强化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入手。所以为达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有的结论,更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学习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掌握结论。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思维;培养
初中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学科,语言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出现语言,所以语言实际上是人们思维的结果,同时也是思维的工具。要提高学生的初中语文综合素质就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入手。所以为达到“强化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师就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现成的结论,更要让他们积极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所以,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进行。
一、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
语言表达分为口语表达以及书面表达,通过学生的表达内容能够体现学生思维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表达时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以期通过写作能力的提升来提高学生的语文
成绩。但是在写作训练中,教师更倾向于要求学生使用写作“套路”,达到获得高分的目的。在培养语文思维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当改变提升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方法,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的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体会浓厚的母子之情。在课后,要求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写作一篇演讲稿,在班会上对其他学生进行演讲展示。通过演讲的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文语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体系更加严密连贯。
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教师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单方面“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禁锢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学生只知道鱼,却没有掌握钓鱼的技巧,思维就会得到固化,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高,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大大减弱。短时间内,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解决当前的学习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确是弊大于利的。
2.学生学习方式上的问题。小学阶段,很多学生学习的目的和动力是为了获得家长和教师的表扬,在学生心理特征没有得到发展的时期,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有的学生却将这种心理带到了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学生只追求分数,但语文是一门欣赏性的艺术学科,学生要通过激发自己的思维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还在被动接受或习惯背诵式的学习,会导致缺乏探索性和主动性。
三、初中语文思维的品质要求
初中语文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学习能力判断的标准,同时思维能力也是智力和能力的表现。语文思维品质是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主要体现在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三个方面。
1.深刻性。初中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指的是语文的抽象思维,它是语文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语文思维深刻性主要表现在逻辑方面,培养学生清晰的思
考能力和抓住问题的本质。教师要培养学生准确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拥有发散性思维,能够通过对文章文体、时代意义等规律,通过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建立阅读深度。如此,学生才能够抓住事物的中心,并用简练、准确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2.灵活性。
初中语文思维对学生灵活性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并且准确的找出问题的关键点,最终正确的结局问题。培养初中学生思维敏捷性,也是初中语文思维教学的重点之一。其本质在于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文章的要点,并且善于观察,将材料转变成自己的素材,形成快速阅读能力,同时满足不同题材的写作要求。
3.批判性。批判性主要表现在学生的自省、自调和自修,这是极为重要的初中语文思维。它主要有五个特点:(1)分析性,即能够通过对问题的不断分析,拟定多种假设方案。(2)策略性。策略性主要体现在解题的步骤和手段上,这样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3)全面性。初中语文思维需要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坚持正确观点,不断修正错误。(4)独立性。保持独立思考是初中语文的思维态度,有自己的观点,不盲目附和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思想。(5)正确性。正确性并不是较真,而是实事求是,对结论的正确性加以分析和佐证。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策略
1.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因此,我们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然而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普遍不善于提问,这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不合理,或是荒谬离奇,但是问题的提出却标志着学生思维正在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抒发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2.注重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辐射性思考的意识,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结构、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
3.重视构建创新意识的良好氛围。中学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具体任务的部署,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探索是一种新的课堂教育的形式,这种形式以培养学生立异意识为中心,立足教师的教育过程、教育手段和方法的核心,围绕传统教育,教师是这个核心,“主体”的位置成为了“引导”的位置,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这种授课形式,可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4.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师讲课越细,学生学习越容易,讲堂的教学效率也就越高。但“我们的头不是装满的器具,而是应该点火的火炬”,传统教育中的学生是从根本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学生不动脑筋,一朝一夕之间学生就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接下来,我们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加科学的思考和讨论。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鼓舞学生,使学生积极求异,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求异意识的共同进步。
5.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强调的课堂教学基础,在课堂中,教师应只起到主导作用,真正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激发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改变越大,这样整个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很多学生讨厌纯理论的学习,他们觉得枯燥乏味,这就需要教师安排恰当的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得到不断锻炼。
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呼声越来越高,打破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是当下初中语文的新课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强课题互动等方式,对学生语文思维进行引导和构建,有着极好的成效。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相信,也会有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投入到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王建.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2018
[2]林卫.思维型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