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香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二实验小学 353600
摘要: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五千年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文化。古诗词作为优秀文化的载体之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其中“韵律美”源自于古诗词最早的创作方式——“吟”,古诗词最早是以吟唱的方式进行创作的,先有吟咏,再有文字,诗是乐的灵魂,声音和吟唱是古诗词外在的表现形式。诗人在创作时为了使古诗词更适合吟唱,赋予古诗词“音乐美、节奏、平仄、对仗、押韵”等特点,既然古诗词具有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就应充分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吟唱教学
引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群认知水平不高的孩子,教学中常采用的就是用言语来分析隐藏在诗歌中的意境。例如:在送别诗中常折柳送别,因为“柳”与“留”同音,但是这种模式下给学生呈现的是一幅平面的图形,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认识就要为他们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吸引,提高了他们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对于理解也有帮助。所以,要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春风拂过的岸边上,柳枝随风飘摇,一对友人即将分别。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送别时刻的依依不舍。
1.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传统方法,效率低下
当下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通过知识点讲解、古诗词的背诵要求学生记住相关的知识。然而,与中学生的学习不同,小学生语文基础差,对传统古诗的理解能力也比较差,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过于单一、形式过于简单,那么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当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教学效率低下是影响学生古诗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1]
1.2传统思维,主体不明
受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当下很多教师都认为自身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只起到配合的作用,因此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将大部分的时间留给了自己,通过古诗的讲解为学生传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提高了课堂讲课的速度,也避免了课堂秩序的混乱,但是从整体上来讲,古诗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这才是在当下的工作中最为重要的。
1.3阅读方式过于单一
适合作为古诗词阅读方式是吟诵法吟唱法。其实吟诵和吟唱并不是两种阅读方式,两者都是音乐与汉语言文字相结合的产物,吟诵时要注意音乐的韵律,吟唱时也要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两者都是通过将古诗词与曲调结合的方式演绎古诗词,都是为了更好地诠释古诗词,所以吟唱和吟诵都可作为古诗词的阅读方式。其次,关于古诗词吟唱教学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虽然有很多,但大多学者提出的观点过于宏观。很多学者提出的策略放在语文教材中其他内容的教学也适用,关于古诗词吟唱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方法的研究相对比较少。[2]
2.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有效开展措施
2.1融入故事情节,让诵读有情趣感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扰之则衰萎。”(王阳明语)爱听故事,喜欢活动,这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可顺应学生这一特点,将古诗背后的故事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身心舒展,情趣盎然。其一,以故事引发学习期待。在引出马背上的民族———敕勒族后,为学生讲述了有关斛律金将军的故事,让学生对斛律金这位能征善战的名将和《敕勒歌》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有所了解,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其二,以声音再现古诗画面。引领学生做着骑马动作,入情入境吟诵,将文字还原成声音,将静止的符号还原成生动的画面。
有了故事的铺垫,有了任务的驱动,学生不知不觉进入学习情境,在有节奏地诵读中感受到画面的壮阔,感受到蕴藏其中的深情。“广大的原野上,斛律金的歌声雄壮嘹亮。他唱的歌词里没有一个字是讲战争的,他唱的是故乡难忘的山、水和牛羊,但听众的心却火热起来。”
2.2咬文嚼字,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古诗语言凝练精确,艺术表现力强,堪称汉语言表达运用的典范。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参照课文注释、辨析多音字及通假字、结合诗人创作背景等方式来理解词句含义,还要引导学生发掘古诗遣词造句的精妙,关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体悟诗歌情境中感受古诗语言的妙用,提升其语言运用能力。
2.3想象联结,读懂大意阅读理解
在学习《石灰吟》时,带领学生通读诗文并讲解生僻字词。如诗中的“锤、凿焚”三个字,是该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首先是“锤”字,《说文解字》中“锤”字的造字本义是悬坠在秤杆上的金属秤砣,后引申为:用有撞击力的工具敲击、锤打、锤击。指导学生书写“锤”字时要注意左窄右宽,中间一横要写得长一些,最下面一横要写得短一些。其次是“凿”字,《说文解字》中注解为“凿,穿木也”,即凿穿木头,后引申为:挖掘、开凿。指导学生书写“凿”字时要注意下半部分凶字框里有两横,不能写成一横或三横。最后是“焚”字,《说文解字》中注解“焚,烧田也”,即烧山垦田,后引申为:燃烧、焚烧。指导学生书写“焚”字时要注意上半部分两个木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点。当学生掌握了生僻字后,可要求学生自行默读古诗并找出描写石灰形成经历的词语,如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和粉身碎骨等。[3]
2.4融入书法作品,让积累有仪式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古诗景美情美,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积累。除了在读中积累,还可以在写中积累,引导学生凝心静气书写,在感受音韵之美、诗意之美的同时,得到书法艺术的熏陶,培养审美能力。[4]
2.5拓展阅读,丰厚传统文化底蕴
同样的景观,同样的际遇,不同的诗人往往会发出不同的感慨。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一送别题材的诗时,教师可拓展高适的《别董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这两首诗同为送别诗,都情景交融。学生比较阅读后,可以发现两首诗所呈现的景象截然不同:一为苍凉辽阔的边塞风光,一为清新明朗的初春景象;其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友人的宽慰,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表达了对友人深挚的惜别与无尽的担忧。[5]通过对比学习,学生不仅深刻地领悟了诗中的意境,还拓宽了文化视野,明白了同题材古诗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多元性。
结束语: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以对景物的分析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情境,让学生理解蕴藏在古诗词中的意境美、音韵美、节奏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情境创设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阅读与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体会到作者写作的过程所暗含的情感,这样就能够实现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卢红旗.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159.
[2]黄艳珍.谈谈如何创设情景相融的古诗课堂[J].教书育人,2019(19):53.
[3]朱延巧.古诗教学新“四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新方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9(18):43-45.
[4]秦艳.小学古诗教学的模型建构与课外延展[J].教学与管理,2019(17):42-43.
[5]裴雷,张金坤.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J].文化产业,2019(05):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