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作品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研究——以《十面埋伏》为例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54卷12期   作者:尹婷
[导读] 琵琶演奏不仅能展现出音乐的美感,也可展现出演奏者所拥有的高超技巧,技巧与情感在琵琶演奏中缺一不可。
        尹婷
        (云南保山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摘要:琵琶演奏不仅能展现出音乐的美感,也可展现出演奏者所拥有的高超技巧,技巧与情感在琵琶演奏中缺一不可。在当前一些高校的音乐鉴赏教学中,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即挖掘学生在音乐方面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本文以《十面埋伏》为例,对琵琶作品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情况展开了细致研究。
关键词:琵琶;音乐鉴赏;教学研究;十面埋伏
当前随着音乐鉴赏教学模式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琵琶演奏学习当中,高校也在音乐鉴赏教学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若想发挥琵琶作品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成效,需要在充分了解琵琶作品艺术魅力的基础上,运用合理性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此增强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加强民族音乐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的及意义
在当前一些高校的音乐鉴赏课程当中,仅仅注重于对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作品欣赏能力的提高,没有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文化渊源、底蕴内涵进行深度剖析,高校应当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在音乐作品中寻找音乐美的内涵,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能力与审美品格。
由于部分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对音乐鉴赏的知识网络体系不够完善,在鉴赏音乐素养、挖掘音乐内涵等方面较为欠缺,因此高校在开设音乐鉴赏课程时,应当学会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所讲授的音乐作品的历史底蕴为基础,依托网络资源,借助演奏视频、音乐案例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在具有直观性、形象化的音乐教学课堂之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挖掘艺术的美感,与此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养成文化自信,利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传播,加强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归属感,提升文化自信。
二、《十面埋伏》背景分析及主要组成部分
《十面埋伏》作为一首经典的琵琶曲目,特色鲜明,气势雄壮,被誉为琵琶曲中的珠峰之一。《十面埋伏》具有完整的音乐结构,通过音乐的弹奏将著名的楚汉之战以叙事般的形式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其中琵琶的弹奏技巧在故事的灵魂、故事的高潮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动人心魄的琵琶旋律使人置身于那段历史情境中,基于此,《十面埋伏》琵琶演奏曲都是一些音乐会的不二之选。
《十面埋伏》琵琶武曲是楚汉之争的音乐形式再现,展现出了当时雄壮宏大的战争场面。《十面埋伏》琵琶武曲由三个大板块组成。分别是“战争前、战争中、战争结束后。”“战争前”的琵琶弹奏表现出汉军威严的出阵气势,具有宏伟雄壮之感。“战争中”是整篇武曲的高潮和中心部分,运用了琵琶的多种弹奏技法来突出战争中兵枪马乱的声效,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氛围,于奋勇杀敌的气势之中使人置身其中,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战争结束后的低沉音乐与上段较为铿锵明亮的音乐形成对比,突出了项王的悲剧色彩。《十面埋伏》武曲富有极大的鉴赏价值,其渲染的氛围之浓烈,使人仿佛置身于公元前202年的楚汉之争的情境之中。
三、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所用教学策略
(一)教学设计过程
1.“战争前的准备”部分
在战争前的准备部分,琵琶曲注重于描写汉军的出营阵势,其中刚强有力的琵琶节奏仿佛时汉军出营时的阵阵战鼓声,昂扬振奋的节奏仿佛阵阵号角声,各种琵琶弹奏技法的运用形象生动的描绘出了战争前的战鼓号角声。从准备到出营,琵琶节奏由舒缓到紧凑,给人以雄壮厚实之感。
“列营”作为琵琶武曲中的引子,其中的节奏形式比较多样化。在武曲开篇运用“轮拂”手法先发制人,烘托了战争时的浓烈氛围。

刚强有力的节奏感荡气回肠,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楚汉之争时的紧张氛围。轮拂节奏的不断加快,让武曲激昂的气氛达到高潮,在教学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灵活运用轮拂技法,合理掌控音量的强弱。
“擂鼓”主要是将战争前的锣鼓声音通过弹奏面板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次在展示三组号角时,要运用右手滚的技法。要求节奏的声音富有层次感、集中感。
“走队与排阵”拥有着类似的节奏特征,即节奏紧密集中。在军兵士气方面,呈现出汉军战争开始前威武高昂的气势;在视觉方面,展现出士兵灵活的步伐与队形排阵变化时的敏捷。“走队与排阵”的节奏感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当中一步步扣紧听众的心,为后面的战争局面的演奏做了铺垫。
2.“战争中的进行”部分
“战争中”这一部分是全曲当中的核心部分也是高潮部分,形象的展现出了楚汉两个军队作战时的气势与激烈程度。“埋伏”这一段的节奏层层递进,一开一合之间将夜幕笼罩下的作战氛围淋漓尽致的烘托了出来,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紧张感。节奏时缓慢时紧凑,是对战争爆发前一秒的寂静情境的细致刻画,节奏感由缓慢到紧凑、音量由弱至强、由松散到紧密。
“小战”这一段多处运用对专业水平要求极高的弹奏技巧,描绘了楚汉之争的壮烈之景,包含兵荒马乱之景、嘶吼声等等,于刀光剑影之中振奋人心,造成一种如音响般的音乐震撼效果,带给人们强大的冲击力和丰富的体验感。
“呐喊”这一段是曲目中的高潮部分。在这一段中左右手天衣无缝的配合技巧使战争中的战火纷飞、浴血奋战之情境生动的表现了出来。其中战争音效的逼真程度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3.“战争结束后”部分
战争结束后即武曲的结尾部分,运用“扫轮”技法将霸王自刎、虞姬诀别等悲壮场景形象的展示了出来,此时《十面埋伏》的曲调由上一段的激昂雄壮转为缠绵悲壮,给人一种肝肠寸断之感。教学过程当中,注意引导学生演奏马蹄点节奏时,要在重音弹奏上有所侧重,呈现出短暂利落的效果。
(二)教学策略
在中心部分演奏教学开始前,给学生们展示《十面埋伏》中的组成部分与大致目录,引导学生猜测武曲中的中心部分,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对音乐的探究兴趣。“小战”部分要对其中的绞线等高超技巧进行单独细致的演奏示范,同时其中出现的“萧声”部分要作为一个讲解专题,给学生讲解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出现“萧声,”引导学生理解四面楚歌故事的含义。此外要注意提醒学生在练习“小战”部分时,要由快至慢的进行演奏练习,避免演奏效果粗糙不佳。“呐喊”作为武曲当中最激烈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节奏感的维持,不能过于紧凑也不能过于舒缓,在对马蹄声进行演奏时,应当呈现出马蹄声效清楚分明的感觉,不能过于杂乱,运用扫拂技法时节奏要紧凑集中。
结语:
通过对《十面埋伏》琵琶武曲的分析以及教学设计研究,可以有效使学生体会到民族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风格,理解掌握其中所运用的演奏技法。高校要继续全面透彻的在音乐鉴赏课程当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通过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设计过程的实施,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水平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高燕铭.琵琶作品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教学研究——以《十面埋伏》为例[J].大众文艺,2020(06):197-198.
[2]姜勇.浅谈琵琶的美感教学——以《十面埋伏》为例[J].戏剧之家,2019(03):174.

作者信息;尹婷,女(1982.06-),彝族,云南个旧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琵琶演奏、古筝演奏、音乐欣赏,地址: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学院音乐学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