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期   作者:尚志豪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突飞猛进,有效地拉动内需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突飞猛进,有效地拉动内需,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在此过程中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到建设施工等对环境造成了很大得破坏,环境污染的危害越来越明显,危害频次越来越频繁;为了治理环境污染,生态建筑理论得到重视并应用在建筑设计中。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节能;绿色;可持续发展
1生态建筑概述
         生态建筑是指以当地自然环境为基础,运用生态学、建筑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技手段,协调建筑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的建筑。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理论追求的是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创造出一个与当地环境协调共存的生态系统。
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如今,在政策的引导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多种相关标准。简要论述了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内容和发展趋势。
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通过合理的设计、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各种专业设备的选择,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化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高品质建筑。可见,绿色建筑的目标与生态建筑理论的本质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建筑不是单个建筑或一组建筑,而是由几个绿色建筑微系统组成的一套建筑生态系统,从而创造出一个高效、低能耗、无污染的生态平衡系统。
2.2建筑节能设计
         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能耗;进入21世纪,建设领域开始明确了必须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建筑节能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求的前提下,还应该强调绿色环保,集约资源、减少污染。
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应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使建筑平面尽量规整,同时通过对屋面、外墙及外门窗等主要部位采取节能措施控制其传热系数,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除了保温材料外,还可以采用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设计手段来控制屋面的传热系数。外墙和门窗的面积占据了除屋顶外的所有外表面,相当于建筑的“暖外套”。通过选择合适的外保温形式和材料,以及节能的外门窗,可以大大降低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逐步提高,“被动式住宅”的概念近年来从德国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结合我国国情,河北省于2015年5月1日开始实施被动式低能耗居住建筑能效设计标准。被动式住宅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限值更严格,建筑的气密性也更高。能满足热规范要求的室内温湿度,夏季不空调,冬季不采暖。同时,被动式住宅热桥节点的处理也可以通过软件进行可视化设计,这比通过节能设计软件进行结露计算的节点设计更为详细。被动式住宅是为了达到最小或零能耗,从而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2.3合理布置和利用空间
         住宅占据一大部分在当前房地产项目,在居住区的设计,通过设置一定区域的水特性来改善局部小气候的质量,降低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在社区,在绿地建设领域同时,低灌木和树高多层次立体绿化布局,并创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社区的绿色和地面净水应该用于再生水系统,而不是生活用水。另外,通过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对夏季雨水进行收集和处理,以获取利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水资源。


住宅设计应该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基于平面分区和布的合理设计,考虑到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通过合理布局设计和室内空间布局、网站规划和现场的风环境模拟太阳的分析得到最优规划设计的总体布局住宅的户型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让每个业主都能得到足够的阳光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体验,从而减少空调和采暖设置的使用造成巨大的能源消耗,减少对环境污染的压力。
3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趋势
3.1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
         建筑材料是建设项目实施的最基本要素。为了保证生态建筑的真正实现,避免建筑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绿色建筑材料迫切需要发展。绿色建材的主要意义是实现“绿色”在建筑材料的生产工艺,减少废水的产生,废气,废渣等,在其生命的最后可以成为可回收材料,即使浪费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因为新的建筑材料高于传统建筑材料成本,一次性投资,与此同时,相关的缺陷标准,规格和材料没有统一标准和建筑与旧系统匹配程度不高,因此给设计带来一定的困难,建设,但是绿色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之前也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所以需要加大力度,加大新型绿色建筑材料研发力度和标准制定力度,为实施生态建筑创造条件。
3.2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
         自然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为避免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节约自然资源,清洁能源诸如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十分普及;目前国际上新型的清洁能源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同时也是唯一一种可再生的碳源。生物质能因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而且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清洁、低碳的特点,市场前景很广阔。
3.3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架构服务于人。建筑除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外,还应该以人为本,创造舒适的生活体验。目前,智能住宅区的建设相对成熟,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自动化管理和沟通,物业管理的自动化,自动化的安全保护和家庭的智能化,以改善人们的舒适水平,通过技术手段的经验。除了良好的规划和设计和房屋类型设计,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物联网的应用领域涉及到各个方面,智能发展每个字段使有限的资源更合理使用和分配,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在家庭、医疗保健、教育、金融服务业、旅游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应用,在服务范围、服务方式、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3.4噪声和污染的防止和控制
         住区规划设计应有效地防噪系统,如将住区和主要交通干线相隔绝,防止主要交通干线的噪音传过来。污染控制问题也需重视,建筑物内部空气质量不好,一定是与室外空气污染有关,而通过有效的绿化、有效的组织建筑周围气流流动,可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在设计初期,设计人员就应该深入现场进行踏勘,检验当地的噪声或污染是否符合标准,如果不能满足要求,一定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如果居室噪声超标,可考虑采用错开设计位置的双层玻璃窗,既能有效降低噪声,又不影响自然通风。
3.5加强对建筑形态的设计
         建筑的形态设计是一个建筑物的外观造型设计。在传统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常出现建筑物的不和谐问题,建筑物的造型与环境明显不和谐。生态建筑恰恰与传统建筑相反,生态建筑重视了建筑住宅的外观造型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色相对应。当住宅建筑的外观造型上和自然环境相融入时,就会给人一种建筑物视觉上的美,除此之外,在构建建筑物造型上时设计师通过丰富的想象,再通过自然特色元素的融入,这样设计出的建筑物就有特色,自然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效果。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建筑上,设计师根据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建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建筑造型及风格,在传统建筑上斗拱的设计技术也是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赏。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建筑师研究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用优美线条的勾勒,避免了死板的直线关系,在不同的环境上采取流畅的线条来展现出建筑物的魅力,在造型上给人视觉上的冲击。
4结语
目前生态建筑更多的是在技术层面来达到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生态建筑将向加强人文方面、精神层面方向发展。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要尊重、维护大自然的运行规律,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学报,2001(11):16-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