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种植用水稻土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期   作者:何佳林
[导读] 低产量水稻土是低产量田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佳林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44
         摘要:低产量水稻土是低产量田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种植物的生育特征和改良技术的研究是零碎的,缺乏系统科学的调节和管理策略。本文探讨探讨了低产水稻土的改良技术和管理方法,对这些水稻土加以改良利用,可用于绿植造林。
         关键词:水稻土改良;绿化种植土;应用研究;
前言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对我国来说,水稻土是中国十分重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应根据土壤特性因地制宜加以改良,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一、水稻土形成条件
1.形成条件
         首先,建立田面灌溉水层,须在原土壤基础上平整土地,围埂建田。建田方式因地而异,近河湖的洼地可修筑圩田,丘陵山区修筑梯田,平原修平田等。其次,修建灌排渠系,按照水稻生长的要求,在生育期内调节灌溉。土体内常形成较强直渗水流或侧渗水流。再者,水耕与旱耕交替,水耕时间少者80~90天,多者200余天,然后种植旱作物或者排水冬闲,土壤中还原与氧化条件亦随着交替进行。
2.水稻土形成的主要过程如下:
         (1)水耕表层土壤糊泥化,因长期水耕机械搅拌而使水田耕作层(18厘米)土壤原有结构破坏,变得无结构和糊泥化,在落干后常呈无结构或大块结构。耕作层的底部因机具的不断压实而形成比上部紧实粘重的犁底层。
         (2)机械淋洗作用,水稻土接纳的灌溉水量一般高出旱耕地数倍至数十倍。每年每公顷灌溉几百到几千立方米水,有20%~30%经土体渗漏而补给地下水或流入沟渠,这就形成了淋溶淋洗作用的稳定动力。由于在插秧前,耕层经人工充分搅拌,土团分散糊泥化,故悬浮的泥粒为重力水挟带下移,以光性定向形式附着于下部土层的裂隙孔壁或结构面上,久之就形成渗育层的形态特征。
         (3)氧化还原作用和化学淋溶作用,随着种稻期间的灌溉和排水过程,土体中氧化还原作用交替进行,促进了土壤中铁、锰等变价元素及水溶性元素淋溶淀积作用的发展。如淹水时期土壤因有机质嫌气分解而强烈还原,Eh值下降,pH值升高,铁锰等变价元素呈还原溶解态随水下移,土色灰斑化,直到下层孔隙中遇到含氧空气而氧化淀积,形成杂色铁、锰锈纹锈斑。与此同时,土壤有机物质分解时产生的许多有机酸及醇类,也可与钙、镁、铁、锰等金属离子螯合,形成活动性强的有机螯合物,可随重力水淋溶到渗育层及以下土层,淀积在结构体表面形成杂色胶膜。旱季耕作层排水落干后,进行明显的氧化过程,土壤中亚铁、亚锰和螯合态铁、锰物质随毛管水上升,在土粒表面或裂隙中浓缩氧化,并转化为铁锰锈斑,呈棕褐色,使耕层土壤斑纹化。除少数潜育水稻土外,一般水稻土不受永久潜水位的影响,其实质是在人工灌排影响下的假潜育过程。
         (4)离铁作用,在氧化还原交替与淋溶作用影响下,土壤粘粒表面的Ca2+、Mg2+等盐基离子,可为Fe2+离子替代而淋失在氧化期,吸附的Fe2+离子变成Fe3+,呈氧化物沉淀,并在粘粒表面留下H+,H+饱和的粘粒发生蚀变,形成累积硅酸粉末的白色土层。这一作用在侧渗条件强的水稻土中有明显反映。
二、低产水稻土类型及特点
1.冷
         深陷地带水稻土,比如说冷浸田、潜育水稻土等。晚秋水稻收割后,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累了很长时间,第二年春移秧后,土壤温度较低,影响了禾苗的生长,没有禾苗,产量低。改进方法是疏通排水沟,增加排水口的密度和深度,改善排水条件,降低地下水位。


2.粘和沙
         过于粘稠和沙质的质地不利于水分的流失,前者太小,后者太大,这可能会损害水稻的生长和农业生产。质地太粘如粘土含30%以上,水分散的胶体含量高,这样,淹水耕耙后,水稻土表面形成浮泥,浮而不实,栽稻秧后易飘秧,称为起浆性,耕耙后土壤中多僵块,不易散碎,也不利小苗生长,称为僵性。如果砂和粗砂含量超过40%,则发生沉降;当沙粒超过50%时,就会发生沉积。水稻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耕作和冷却后迅速澄清,表面坚硬,难以除草。改进的方法是客土,前者转化为沙子,后者转化为粘土。
3.盐碱、毒害与酸性改良
         对盐度和工业废水的影响主要是由于盐水和有毒水的排放,以及灌溉水量的增加。酸度改善:石灰主要用于高酸性水稻土壤。高产水稻土的特点是表层深度(15 - 18厘米)、犁底不太紧、沉积边缘和发育良好的块状结构,有利于通风和渗透性。基质是凝胶层或母层,剖面中没有高屏障层(如漂白层、凝胶层或砂砾石层)。质地适中,耕作良好,渗漏适度,营养输入协调。然而,高产水稻土也需要土地管理措施来实现高产。此外,大约三分之一的水稻土壤受到淤泥形成、土壤硬化污染、栽培困难、可用养分含量低和肥料保存不良等障碍的影响,使其生产力低下。
三、低产水稻土改良与管理的技术突破
1.冷潜型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
         低温潜伏水稻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通风不良、土壤温度低、施肥缓慢。生物煤和脱硫灰的应用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和水稻种群的质量。在研究干旱地区冬季高产杂交水稻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低施肥高产栽培策略。对7个省土壤样品的分析表明,土壤pH值较低,部分地区磷、钾供应严重不足,是我国寒冷地区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障碍。研究发现,选择适合炎热地区和单极栽培的水稻品种有利于水稻的高产。它也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重要措施之一。
2.粘结型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
         土壤成熟度低、有机质缺乏、土壤酸度高、耕作方式差是造成产量低的主要原因。长期施用有机和无机肥料的总氮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和质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同时,结合无机和有机肥料生产实践来说也是最好的模式。长期秸秆填料可以有效缓解不良土地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对水稻土的持续增肥产生有利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填料的组合对土壤肥力和产量的增加有显著影响。因此,生物技术是水稻土改良的主要措施,应充分重视稻田中引起秸秆腐烂的细菌的研究。
3.沉板型低产水稻土改良技术
         造成水稻产量低的主要因素是土壤质地、沉积物硬化、渗水、施肥和营养缺乏。其中,泥沙沉积成品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泥沙硬化,水和肥料泄漏是作物成品率低的主要因素。近年来,粘土作为一种典型的浸没式低产量水稻土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强机械浸出是漂白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有机质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中磷等营养物质的有效性,提高白土的保水和生物活性;深耕与每年在田间施用化肥或秸秆相结合,有利于形成肥沃而厚实的表层,是改善白色土壤的主要措施。
4.水稻土养分管理技术
         养分管理是改善贫瘠土壤和提高产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鉴于化肥使用率低,杂草作物多等难题,对策是测量土壤的肥力、寻找适合作物的施肥方法、试验条件,对作物施肥方法进行重大变化和创新。在实验数据基础上,对作物产量和养分的吸收氮、磷和钾,QUEFIS模式已经应用于该领域多年来确定作物营养需求。该方法对小麦和玉米进行了验证。我们相信绿植种植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水稻土的许多理化性质仍保留着母土的特点。对于一些低产水稻土来说,我们应该尽可能研究其改良管理技术,加以利用,保持其土壤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赵广智,张文吉.冷浆型水稻土施石灰改良效果探讨[J].吉林农业,2011,(7):75-76.
[2]李春杰.冷浆型水田的改良技术[J].现代农业,2014(6):38.
[3]臧小平,张承林,孙光明,等.酸性硫酸盐土壤上直接施用磷矿粉对水稻生长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2,23(4):89—96.
[4]张琳,张凤荣,姜广辉,等.我国中低产田改造的粮食增产潜力与粮食安全保障[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1):2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