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措施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期   作者:李正一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李正一
         天津市博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如何提高建筑的抗震效果已经成为城市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广泛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想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效果,不仅需要从建筑物所在位置的地质构造入手,还要考虑建筑物所使用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因此,为了使建筑物具有更强的抗震性能,需要对其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原则;措施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经几次重大的地震灾害,造成了大范围的伤亡,损失惨重。这让人们开始重视地震灾害防控,并在建筑抗震设计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我国建筑施工水平不断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建筑工程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与广大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支持下,建筑功能趋于多样化,建筑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居住体验。在短短几十年内,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与此同时,建筑行业竞争也日益加剧。为了稳定地立足于市场,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用户需求,强化建筑抗震功能,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以抗震功能为指导,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即使发生地质灾害,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本文将介绍目前建筑抗震设计概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
         1建筑物的抗震结构体系
         1.1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建筑物主要的抗震结构之一,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使用。框架结构使用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为建筑物的内部构造设置灵活空间,这对底层建筑而言不会对其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框架结构有自身的缺点,比如其对于建筑物的层数有较大限制,主要是由于框架结构属于柔性结构。总之,框架结构一般适用于层数较少的建筑中,并且抗震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1.2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是工程中运用普便的一种结构形式,与框架结构相比,它是抵抗水平地震力作用较为突出的一种结构形式,但为了保持平面外稳定,剪力墙结构必须依靠各层的楼板作为支撑,所以,这就决定了,其主要适用于小开间的房屋设计,如旅馆、公寓和高层建筑,使用功能比较受限。
         1.3框架——剪力墙结构
         所谓框架——剪力墙结构,也就是工程中说的框剪结构,即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剪力墙结构,相当于在柔性结构中增加一部分的刚性结构,既能够保证房屋建筑设计的灵活性,也能够增强房屋建筑的牢固性。框架剪力墙结构不同于单纯的框架和剪力墙结构,设计计算相比更加复杂一些,它要求框剪结构中底层框架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所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的比重达到一定要求,才可以按框剪结构设计,否则按纯框架设计或纯剪力墙设计,框架剪力墙的受力体系是由框架和剪力墙组成的新的一种受力体系,由于框架结构在下部楼层位移较小,而在上部楼层位移较大,这对剪力墙结构来说,恰恰相反,这样相互排斥的关系,注定该体系不适合高度太大的结构,一般来说,它的高度低于纯剪力墙结构,但可适当高于纯框架结构。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该对楼房高度进行合理控制,确保框架和剪力墙的变形程度基本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发挥框架剪力墙的优势。
         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要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从建筑结构特点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循有关的抗震设计要求,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建筑抗震结构的要求是,发生小级地震时,建筑各方面能够维持原样,不受影响。在发生中级地震时,建筑结构即使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损毁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后期的维修而恢复原状。而当高级地震来临,要求建筑整体结构不受到破坏,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倾倒。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抗震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积极吸纳、融合国外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既要保障结构整体的科学合理,又要有效强化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得结构设计符合要求。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有几点受到普遍认可的抗震设计原则,分别是:首先,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满足行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发挥监督作用。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所有部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其次,目前常用的抗震技术较多,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人员在确定抗震技术时,要保障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贴合建筑设计要求,适用于本工程。做好前期准备,地质考察工作要落实到位。结合工程施工地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抗震技术。最后,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两者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工作人员要对这些矛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融合性,以免在后续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方法
         3.1以位移为基础的抗震设计
         此方法以结构位移为性能指标,将位移假设和层间位移作为抗震设计的突破点,通过控制位移,利用位移谱来测算建筑物在发生地震时产生的实际位移距离,然后分析出建筑的基地剪力的数值,接着进行结构分析阶段,随后设计所需建材,最后进行应力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调整建材的刚度或强度。这种方法要求设计者必须清楚地掌握结构的相关性能,对设计者的专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2以能量守恒为出发点的抗震设计
         此方法以能量守恒理论为基础。首先,建筑受损是由地震所带来的能量造成的,建筑的受损程度是建筑内部消耗能量和地震带来能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建筑内部合理添加耗能部件,能最大限度地吸收地震带来的能量,尽可能地减少能量对建筑的损害。该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更数据化地反映建筑的受损程度,方便横向比较。但是,难点在于能量计算精度无法控制,因为建筑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繁多,无法准确预估建筑的受损情况,并且能量的计算本就是一个约数,无法精确计算。因此,此种方法需要设计者具备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极高的运算能力。
         3.3以承载能力为方向的抗震设计
         此方法在我国的抗震设计技术中经常使用。大致方法是运用反应谱计算出建筑的基地剪力,依照现有的规则分配到建筑构件上,再结合其他负荷的作用,设计出理想的结构框架,最后通过变形演算算出结果。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可操作性强,易于完成设计目标。但它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以弹性反应为基础,在遇到非弹性建筑时,往往无法完整计算出对象的整体反应。
         3.4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所谓设置多道抗震防线,是指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利用一些耗能杆件的屈服和弹塑性变形来消除地震能量,从而使得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避免构件因为地震作用力的影响而出现破坏。因此,建筑结构的各个构件都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变形能力,能够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当遇到强震的时候,能够有足够的变形时间来保证建筑物不会马上脆裂破坏,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同时,还需要考虑余震的影响,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余震的作用导致建筑结构损伤的积累而导致建筑坍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对建筑设计加以重视,从而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本文对建筑抗震设计原则和加强措施进行分析探讨,希望相关的学者能有更深一步的研究,相信我国建筑设计中抗震设计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范娟娟.谈抗震设计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07).
         [2]孙超,林鹏.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方面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6(06).
         [3]刘燕.试析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和改进措施[J].城市建筑,2013(22).
         [4]张振新.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