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叶斑病的影响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0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王媛
[导读] 摘要: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条件下,玉米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农产品。
        云南保山碧寨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78305
        摘要:在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的条件下,玉米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农产品。许多学者认为,想要促进农业的发展,有效保障工业生产原料的充足,提高玉米种植产量是很有必要的。很多地区都通过对玉米的重要认识而大力深化对玉米栽培技术的探究。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还需要对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叶斑病的影响研究做出相应的研究,以便做出更好的应对。
        关键词:栽培措施 玉米 纹枯病 小叶斑病 影响研究
        一、玉米纹枯病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
        玉米纹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其次为害叶片、茎秆和果穗。最早发病先从叶鞘近地面处开始,初期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后扩大成椭圆形或不规则云纹状病班。病害由下而上,向周围扩展蔓延,向内侵人茎秆。空气干燥时,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暗褐色;田间潮湿时,病班中央为黄褐色,边缘黑褐色,病斑上长出稠密很细的白色菌丝体,使菌丝体集结成黑褐色菌核。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果穗发病后,造成籽粒稀疏、瘪瘦,穗轴上布满白色菌丝,严重时导致果穗秃顶,甚至腐烂。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气孔侵入致病,发病后病部产生的气生菌丝通过接触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为28~32℃,菌核在27~30℃和有足够的水湿时1~2天就可萌发为菌丝,6~10天又可形成新的菌核。连续阴雨或天气湿闷有利发病。过分密植,施氮过多,植地连作或前作地为水稻纹枯病严重的田块本病往往发生严重。
        二、玉米小斑病为害症状和发病规律
        在田间,玉米小斑病的最初发病部位是在植株的下部叶片上。下部叶片上先出现褐色半透明的水溃状小斑,然后逐渐向上蔓延,在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现为黄褐色的纺锤形或椭圆形,在后期十分严重时,叶片会枯萎死亡叫。玉米小斑病主要进行循环侵染,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的形态在病株残体内外越冬,这样的病原菌能存活1~2年,而且只要病株残体不腐烂,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从而使遗留下来的病株的病叶、苞叶、秸秆等都成为翌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以外,病原菌的子囊孢子、带菌种子也是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来源"。越冬病原菌在翌年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立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尘土传播到田间玉米的叶片上。春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可向夏玉米传播,而夏玉米收获后遗留在田间的病原菌可继续向翌年的春玉米传播。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就这样借助气流或尘土进行重复侵染。
        三、几种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叶斑病的影响研究
        1.不同播期和品种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两个播期之间纹枯病的平均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春播期纹枯病最高病情指数为34.47,最低为14.20,夏播期纹枯病最高病情指数为30.46,最低为17.42。不同品种之间纹枯病的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比较同一播期不同品种发现,正红505&apos发病最轻,春、夏播期病情指数分别为14.20和17.48;成单30&apos发病最重,春、夏播期病情指数分别为34.47和30.46。综合两个播期,其中正红505'平均病情指数最低为15.84,成单30&apos平均病情指数最高为32.46。比较同一播期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可以发现,春播期中品种之间玉米小斑病的发生程度有一定差异。可见,夏播期中各品种发病均重,已经对产量有明显影响。根据相关的试验结果来看,在玉米小斑病发生严重的地区,玉米适宜早播,当初夏小麦收割后再播种玉米,玉米小斑病发生严重,不辅以药剂防治难获高产。不同的栽培措施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发生程度有影响,因病害不同,各种措施的影响作用不同。播期对小斑病的影响最显著,推迟播期,尤其是夏播(指油菜或小麦收获后播种)小斑病发生显著加重,在其他区域也观察到相似结果。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种植中常见叶斑病,一般春播玉米该病害无需防治。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为高感期,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属多循环病害。在本研究中,夏播玉米小斑病发生严重,推测与多种因素有关。相对湿度较大,此期环境条件适宜病害发生。相对春播而言,夏播玉米因温度高,湿度大,生长快,生育期短,植株不及春播玉米健壮,抗病性低。在对多品种进行研究时,这些品种在春播期虽然发病,但远比夏播时发生轻,张新等对玉米早代自交系进行抗病性鉴定时也发现播期之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夏播玉米进人感病生育期后,田间环境条件更适宜病菌繁殖和侵人。由于夏播玉米长期处于菌源充足状态,再加上持续适宜的发病条件,故小斑病显著重于春播玉米。对玉米纹枯病而言,两个播期之间病情指数差异不明显。玉米抽雄前后为纹枯病发病始盛期,乳熟期为发病高峰期。无论春播还是夏播,当玉米进入感病生育阶段时,外界的气候条件均适宜该病害的发生,由于病原菌能使几乎所有生产品种感病,故播期之间玉米的健壮度表现的抗性差异不显著。

玉米纹枯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其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田间菌量和环境条件。根据本文结果,适当推迟播种对玉米纹枯病的影响不太显著。但纹枯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        都会发生,无论春播还是夏播都不能忽视。由此可见,玉米以3月底至4月初的春播为宜,生育期较长,植株健壮,可错开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能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
        2.密度和行间距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对玉米纹枯病而言,45000株/ h㎡密度时,最高病情指数为40.73,最低病情指数为28.51,;67500株/h㎡密度时,最高病情指数为41.33,最低病情指数为27.63。可见,无论是目前生产上常规的密度,还是高密处理,降低行距都会加重纹枯病的发生。行距以1.0m+1.0m,1.5m+0.5m为宜。比较供试的两种密度处理之间的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的平均病情指数差异不显著,45000株/h㎡和67500株/h㎡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34.62和36.01。不同行间距处理之间纹枯病病情指数差异较大,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1.0m+1.0m等行距是纹枯病发生最轻的行间距,当降低到“0.8m+0.8m”、“0.6m+0.6m”时纹枯病发生明显加重。在45000株/h㎡密度时,小斑病病情指数最高为34.07,最低为23.95,以1.0m+1.0m最轻,1.1m+0.5m最重;在等行距处理之间,随行距降低,病情指数增加,但差异不显著。67500株/㎡密度下,最高病情指数为43.46,最低病情指数为23.45。上述结果表明,降低行距玉米小斑病发生加重;常规密度下,等行距栽植时小斑病的发生要轻于宽窄行栽植,高密栽培下,等行距栽植发病要重于宽窄行栽植。高密栽培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玉米的抗性负担,密度的增加,使得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程度随之改变。本试验表明,行距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有显著影响,目前生产上普遍采.用的等行距1.0m+1.0m是纹枯病发生最轻的行距,但与宽窄行1.5m+0.5m差异不显著。高密栽培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玉米的抗性负担,密度的增加,使得纹枯病和小斑病发生程度随之改变。密度和田间配置(行穴距设置)都会影响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稀植时因密度较小,田间荫蔽度相对较低,等行距种植田间植株分布更均勾,田间总体通风条件较好,而高密度时67500株/㎡田间葫蔽度较大,宽窄行种植的宽行更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的切。本研究中行距编短纹枯病加重,主要由于通风透光差,行间叶片交接有利于纹枯病的水平扩展,容易导致大面积发生。增密栽培由于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繁殖和侵人,另一方面植株生长势战弱,所以同样会加重地上都分叶既病的危害。本文结果也表明适宜的田间配置力式要因密度而定,高密度种植时可以通过合理的田间配管方式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从而降低病害发生。
        3.氮肥对玉米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氮肥施用量与纹枯病的病情指数之间未发现有明显的规律性,以360kg/h㎡氮肥用量纹枯病发生最轻,平均病情指数为7.18。供试的两个品种当年纹枯病发生均不重,其平均病情指数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施氮量未见对玉米小斑病有显著影响,平均病情指数以450kg/㎡最低,为39.65,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两个品种间发病情况略有差异,从整体上看,先玉508发病高于正红311&apos,但差异不显著。氮肥是玉米所需肥料中用量最高的,与玉米群体发育密切相关。施用量过低和过多都会影响植株长势,直接影响植株的抗病性。有关氮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多,对病害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中施氮量对纹枯病和小斑病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由于大田试验中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较多,主要与田间菌量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施氮量除直接供玉米生长外,也影响根系周围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从而间接影响植株生长。本文结果中似乎增施氮肥对病害有一定减轻作用,可能因氮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有利于植株生长。施氮量对玉米病害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应设置不同播期和不同年份的比较,或在可控制的温室中进行试验。
        四、总结
        生产上利用栽培措施控制常见病害是综合防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不同的栽培措施,可大大提高农业防治的有效性。任何栽培措施的变革都要充分考虑病害的三角关系,它们是否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牛清梅.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家参谋,2017(17):185.
        [2]赵芳.玉米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7,34(10):66.
        [3]刘露.雅安市玉米叶斑病的危害及小型叶斑病的病原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2.
        [4]王兆富,闻禄,胡美静,等.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展望[J].辽宁农业科学,2011(6):41-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