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审因素细化量化应结合项目类型区别对待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11期   作者:阿不力米提·琼
[导读] 评审因素应当细化和量化,且与相应的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对应。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指标有区间规定的
        阿不力米提·琼
        国网喀什供电公司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评审因素应当细化和量化,且与相应的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对应。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指标有区间规定的,评审因素应当量化到相应区间,并设置各区间对应的不同分值。本文基于评审因素细化量化应结合项目类型区别对待展开论述。
关键词:评审因素;细化量化;应结合项目类型;区别对待
引言
        近来,关于政府采购中“评审标准中的分值设置与评审因素的量化指标相对应”的讨论在整个政府采购领域持续升温,且对于这一事项的理解已经影响到采购人编制采购需求、代理机构设置评审标准、评审专家评审认定。所以,有必要从法律法规,结合实际操作来对此进行探索和讨论。
1评审因素量化的必要性在哪里
        近年来财政部门虽然一直在关注合同履约问题,把它作为落实深化改革方案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但是实践中政府采购合同缔结和履约阶段彼此脱节、挂羊头卖狗肉、合同变更频繁无法控制等问题屡禁不止。其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复杂,但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很多政府采购合同中有关采购需求的描述粗糙简单,缺乏具体清晰的履约标准,使得合同的全面履行变得极为困难。采购需求的不完整不具体也使得合同验收流于形式,采购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成为一个空洞的原则性规定,因为它明确要求按照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技术、服务、安全标准组织对供应商履约情况进行验收,验收书应当包括每一项技术、服务、安全标准的履约情况。而所有这一切,又进一步加剧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难度,绩效评价所关注的项目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服务对象满意度等,都有赖于合同履约的精细化管理。粗放式的履约管理势必造成绩效评价基础缺失、评价结果失真,动摇绩效评价制度存在的根基,现阶段大量形式化、模板化的绩效评价报告已经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评审因素量化的必要性当然并不局限于采购需求确定(或者说采购文件编制)和合同履约管理,实际上它一开始的出发点解决的是评审专家自由裁量权过大、采购目标无法实现的问题,是在现有法律框架内对专家评审制度的纠偏。政府采购专家评审制度的设立目的与现实差距问题这里不再赘述,无数的实践早已证明,采购人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评审标准,引导专家按照既定的方法进行可预见、可监督的评审,大多数情况下,要比信任专家的履职能力和职业操守、放手由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经验来评审的结果好得多。
2评审标准细化量化的现实困惑
        2.1判定评审标准是否细化和量化的标准是什么?主体是谁?
        关于评审标准的细化和量化最直接的政策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和《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87号令)。《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采用综合评分法的,评审标准中的分值设置应当与评审因素的量化指标相对应。”《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财政部87号令)第五十五条指出:“……评审因素应当细化和量化,且与相应的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对应。商务条件和采购需求指标有区间规定的,评审因素应当量化到相应区间,并设置各区间对应的不同分值。”从制度原文中不难看出,相关条款只提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并未对具体如何细化、如何量化有更明确的解释,对细化和量化的具体标准并没有一个定性的认识。比如,细化从哪些方面细化?在采购需求本身不明确的情况下,如果赋予样品分30%的分值算不算没有对评审标准细化。

比如,在组合家具采购中,很多家具的定制参入了相当多的设计元素进去,在材料、环保、五金件等因素之外,采购人还会考虑样式好不好看,怎样设计能更大程度地利用空间,增加使用面积。很多需求是只可意会,很难通过文字或指标来描述。这类采购该如何判定它是否达到细化量化标准。此外,现在很多采购项目的采购结果出来后,出现质疑投诉,监管部门不是就具体投诉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而是在质疑投诉问题之外,将解决问题的矛头直指采购文件的编制,对准了评审因素的细化和量化问题。最后给出处理决定是采购文件编制没有将评审标准细化和量化,相关投诉问题不再继续展开,责令重新采购,另辟蹊径地推翻了原有的评审结果。
        2.2仍然存在无视评审因素
        设置规定的问题实际中,仍然存在少数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编制招标文件过程中,无视评审因素设置的规定。评审因素与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商务等要求脱节的现象仍然有之,评审因素中以供应商变相规模条件、与采购需求无关的荣誉证书等为特定供应商量身定做的现象仍然有之,评审因素设置过于笼统、过于概念化、过于定性化的现象仍然有之等等。这些行为,应当予以严肃处理,不能姑息,否则就会带来很大的跟风从众效应。特别是在投诉处理过程中发现这样的违法行为,一定要严惩,因为如果这个环节对这种行为仍然只是责令改正就完事的话,那么采购人、采购代理机构就会肆无忌惮的实施这类行为,因为他们会觉得“投诉到财政部门的毕竟是很少的一部分”、“有投诉就改嘛,没有投诉就得了”,而且,这样还会降低监督管理部门的威信和公信力,最终破坏整个政府采购市场秩序。
3如何制定细化和量化的评分标准
        (1)电力设备的采购通常为一个包件对应一种设备。评分主要包含价格分、技术参数、安装及售后服务、项目业绩等内容,这其中分值权重较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往往是技术参数的评分。可以根据参数的重要性高低,为每一条参数设置对应的分值,并且对投标产品参数出现正负偏离时如何加减分进行进一步的规定。通过这种方式,专家对于电力设备每一项技术参数的评价都是清晰、有依据和可追溯的,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专家自由裁量带来的的负面影响。(2)电力生产现场的空调、电梯类设备的采购项目通常较为复杂。一方面,在此类项目中采购的设备通常混合多种类型,例如空调采购会包括不同数量、不同匹数的多联机组室内外机、分体空调室内外机以及用来提供新风的机组等。另一方面,此类采购项目通常包括供货及安装两部分,相关的安装标准、安装工作范围和工作量以及与总包配合等要求也非常庞杂。对于此类采购项目评审因素的细化量化,如仍采用“一项参数一个分值”的方法,那么要专家在几个小时的评标时间内对几十台设备的几百条参数进行逐一核对,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这就需要在拟定评审因素时有所取舍、抓大放小,在评分标准中仅为重要参数(例如空调中的制冷、制热、功率、能效比等)和重点的安装工作要求设定对应的分值,同时将需求中的次要参数和一些非关键、可协调的配合安装工作为产品供货和项目验收时的参考标准,在保证项目完成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分因素和采购需求的对应性,确保评分标准的合法合理。
结束语
        不断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规范和指导了政府采购的实施。但是在执行这些政策法规的同时,我们也应结合实际操作中的实际情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过分解读。
参考文献
[1]马正红.如何理解分值设置与评审因素量化指标相对应?[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9-12-23(009).
[2]沈德能.用检测仪器对样品进行评审合法吗?[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9-11-25(004).
[3]李西.业绩作为评审因素哪些情况行不通?[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9-09-30(005).
[4]张楗.主观评审因素的设置与风险防控[J].中国招标,2019(32):38-41.
[5]冯君.评审因素未量化导致重新采购[J].中国招标,2019(26):8-9.
[6]李广.谨防评审因素设置的五个“雷区”[N].政府采购信息报,2019-07-01(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