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曼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时村中心校 安徽省宿州市 234109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较之于以往的传统教学观念,其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来制定教学计划,设置教学目标,选用教学方式。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众多,比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等理论,这些都为我们现代语文教学与小学生心理特点相结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让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有迹可循,有理论来指导实践。本文就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展开浅论。
关键词: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引言: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藉此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已经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共同的难题。因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差异性,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心理发展难以捉摸,关键期不好把控,这些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但一旦把控住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又能够很好的开展语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结合的意义
首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语文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一点能够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侧面反映出,比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第二学段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够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这些阶段都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顺序安排的,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最经济的方式来开展,节约教师讲课时间,也节省下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其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来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展开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一旦发展起来也会带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成熟许多,感受到教育的力量。
最后从语文教师的个人成长来看,将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有助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帮助语文教师提高教学业务水平,提升教学技能技巧,并且伴随着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对班上的学生也会越来越熟悉,因此也越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小学生心理特点难以捉摸的问题,这并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难题,在其他学科教学也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虽说有迹可循,但是也并不是语文教师一眼就能够发现看出来的,需要语文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了解学生,从学生的成绩,每日作业以及在课堂上的表现等多方面反馈因素综合起来得出结论才行的。并且,众所周知教育是一项劳动活动,但是它所面对的劳动对象是有感情、有情绪、且心理也在发展变化着的人,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去观察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但学生的心理特点变化确是多样的,这也是将学生的心理特点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矛盾点所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社会大众对语文教学存在着偏见,认为语文教学不过是“读写议练”的过程,语文教学根本就是照着教材念课本,不存在任何创新的东西,语文教师只需要按照教案展开教学就能教好语文,这样的社会风气也对一些语文教师造成了影响,他们在心底也认为语文教学不过是教材的复读者,在语文教学中就算再重视学生的发展也收效甚微,导致一些语文教师不愿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照顾不到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小学生心理特点与语文教学结合的策略
(一)承认差异、抓住关键期
要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首先需要承认学生们之间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心理发展得快,成长也很快,能够很好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习得语文技能也很快,思维发展的速度会超过同龄人,还有些学生因为遗传、环境和个人性格等各种原因,心理发展速度较慢,不能够很好的跟上教师教学的进度,对所学习的知识也是一知半解。虽然这两种情况在教学中还是比较少见,但是这是班级学生的个性放大,从侧面证明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发展的差异性这个特点,因材施教,使得教学目标最大化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关键期,所谓的关键期即:“在学生身心发展的某个阶段,学生的感官变得灵敏,对所学习的知识能够很快的习得。”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在平时的课上课下仔细观察学生的表现,抓住学生学习的关键,藉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发挥学生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在关键期中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加强家校联系
家访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之一,同时也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是否和谐,家庭情况是否良好,从家庭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速度与特点,制定学生的教育计划是正确合理的,毕竟没有什么人比学生的父母更了解学生,针对父母所提供的学生的性格,意志特点,思想行为的习惯来对学生因材施教,有所准备的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便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行为动向,并加以鼓励或制止劝导。
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清晰准确恰当的教学交际与学生积极主动的交流学习。其中掌握普通话,谈吐得体是师生间拉近距离的关键,一个教师如果能够以身作则,谈吐得体,愿意倾听学生的建议与意见,并对学生所提做出恰当的反馈,主动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产生“移情效果”,觉得自己的建议被教师倾听并采纳了,激发学生与教师交流的主动性,对教师产生敬爱与崇敬之情,教师也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更好积极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教导学生。
结语: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其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努力,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抽象意义上的总体特点,但是每个学生的具体发展形势又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联合家校,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把握学生心理特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 岳静. 中国校外教育. 2016(12)
[2]探究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识字途径[J]. 丛立平. 现代教育科学. 2014(02)
[3]遵循学生心理特点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J]. 杜忠俊. 成才. 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