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对比之策,提阅读之效 ——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比较阅读实施策略探索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应秀芳 吕慧丽
[导读]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发现目前单一的、孤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阅读教学的需要
        应秀芳    吕慧丽
        浙江省缙云县实验小学  321400
        【内容摘要】
        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发现目前单一的、孤立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阅读教学的需要。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教材为例,结合新课标关于阅读的相关理念和要求,提出在现今的精读教学模式下,通过实施比较阅读策略,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地找到或重新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对文本广泛而又全面的理解,以集中培养学生在理解、运用、反思层面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对比阅读   阅读能力
        审视我们当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只是集中精力教学单个文本,将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之中的文本逐一解读完毕,就算完成了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学生的阅读层面、阅读思维、阅读深度也就只停留在单个文本单一形式的表达和表现上。
        当前国际PISA阅读测试评价关注的核心是阅读素养,关注学生发展、学习潜能,除了识字和理解意思外,还包括了读、解释和反思,更包括了利用阅读来达到生活目标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新课标也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比较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辨析文本内部或文本内外的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以加深认识和理解。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打开阅读思维的闸门,然后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学生会不断涌现质疑和发现,并有所领悟,更好地揭示规律,习得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思维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如何通过实施比较阅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呢?本文试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文本为例加以分析。
        一、循序渐进——问题定向策略
对比教学的开展是以有序推进的各种问题为线索,推动学生对比分析,总结阅读的方法和文章的内在规律。在读课堂教学中,如果全体学生对教师或某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解答欲望,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提高学生在理解、运用、反思层面的阅读能力。
        【课例: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单篇文本前后对比: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我们首先围绕“小村庄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题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当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填写表格后,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从而自然而然地将阅读和思考的重点引向发生变化原因的探究中。
        多篇文本深层对比:当学生的情绪被小村庄的故事所带动渲染的时候,我们适时出示略读课文《路旁的橡树》,让学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比较它们在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的异同点。
        问题定向策略的运用能将比较阅读的焦点聚焦在具有关键提示作用的问题上,使学生对多篇文本的阅读目标更加明确,思考方向更加鲜明,有利于阅读效果的达成。
        二、熟思审处——批判质疑策略
        当学生原有知识被激活但和文章提供的信息发生冲突时,不是文章新信息以足够的理由和证据修改学生旧的认知图式,就是学生利用充分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提出批判质疑。当学生的质疑在文本中得不到充分解答时,我们就需要通过挑选合适的文本进入比较阅读领域来为学生解疑释疑。而学生则通过对材料进行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分析对比,产生由此及彼的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形成独立判断。


        【课例:四下《渔歌子》】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是唐朝有名的大官。后因被贬、丧亲两失意,隐居太湖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教学到最后,教师提问:“你认为‘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对此,学生各有解读:有的认为景色太美,词人沉醉其中,不想回;有的认为词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不需归;还有的认为,词人喜爱钓鱼,此时鳜鱼正肥,不愿归……同学们各抒己见,但都不能说服他人。此时,教师出示张志和的《自叙》诗和《张志和传》两个补充资料进行比较阅读。
        经过对比阅读,学生慢慢悟出,此处张志和归的不是“家”,而是仕途。他在意的不是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而是悠然自得、闲适安恬的逍遥生活。这样,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找到材料之间的共同规律,形成感性认识,再联系人物的时代背景等因素,思考共同规律背后的根本原因,“知其所以然”,就能实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反思和进步。
        三、举一反三——对比讨论策略
讨论是比较阅读教学基本的活动方式之一,教师面对学生群体提出讨论的问题,学生各自发表对同一问题的见解,是横向的心理交流;随着讨论的深入,正确见解逐渐被多数人接受,以持正确见解的学生为核心,心理交流向纵向转移,从而不断将比较阅读推向深化。而讨论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不论是观点的碰撞还是思维的深入,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更是认识文本、理解内容的方法。
【课例:三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上第五单元的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咬文嚼字的分析中。在教学中,我们在跳出繁琐的内容分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把握其写法和结构的特点。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将它和《赵州桥》进行对比阅读,寻求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让学生对两篇课文的写法进行对比、讨论,无疑是给学生一个阅读思考的方向和空间。学生的思维不再禁锢于《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对比阅读所得的观点如洪水般倾泻而出。除了表格所示的大部分学生的所得之外,更有学生关注到了细节上的共性:“当课文在描写比较丰富的内容时,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分别写了赵州桥栏杆上的图案以及清明上河图上各种各样人物的形态。”
将比较阅读介入课堂教学讨论中,为学生的解读文本增添了辅助,让学生能在不同文本之间寻找关联,引出自己的观点。而讨论的展开,更在倾听和倾诉中唤起了新的思维火花。这种由教师把握着学习的大方向,让学生自主进行比较阅读的讨论式教学,拓展了高效阅读的新途径。
四、画龙点睛——结课延伸策略
我们的课堂总结往往立足于单一的文本,结课也就意味着新课学习的结束。现在,我们力求通过比较阅读,为课堂结课提供新的思路,不是旧知的结束,而是多样共性文本之间学习的开始,让教材得到二次或多次开发,使得课堂创生新的问题,新的研究,从而获得新的启发和思考,成为学习的延伸,智慧的拓展。
【课例:四下《渔歌子》】
诗歌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一大难点,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学生在体会和理解上容易有偏差。诗歌教学中,仅仅让学生体会人物当下的心情和追求,再吟诵几遍,就文学文,就此结课是不可取的。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学会把人物读得丰满,解得透彻。比如:在学习《渔歌子》后,我们出示了《渔歌子》和《江雪》诗图,进行比较阅读,了解两个“渔夫”的差别。
        通过开展比较阅读,推动阅读理解层层深化,让学生在解读诗词时懂得文体、作者、背景、风格等要素的相互联系和制约,慢慢地让学生明白了文字与文体、文字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提高了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比较阅读策略,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综合的、全面的语用素养的训练,能促进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发散思维转换,由被动阅读向主动探索转变,由浅层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向,让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向更深处漫溯!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教材研究的“横向联读”法》[J].语文教学通讯. 小学刊.2014.1
2.叶萍.《“比较”让阅读教学如此美丽》[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12
3.秦安.《PISA 对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J].语文教学通讯.20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