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华
诸城市龙源双语学校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 2622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难点也是重点。众所周知,在语文试卷中阅读所占据的比例相当大,阅读素材包括现代文、说明文、古诗词等,如果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过差,则无法把握其内涵。故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提高教学有效性。本文从问题入手,着重分析了现阶段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
引言
语文作为开展其它课业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阅读是通过搜集信息来认识世界、继而进行思维拓展获得审美体验。阅读文章可以感受文学气息、领悟作者创作的中心思想、陶冶情操。新课标时代,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出了以下几点有效策略。
2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引导的积极作用
2.1 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理念转变
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引导期间,要认识到传统课堂所存在的弊端,即教师常常会将自己视为课堂主体,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很难明确。现阶段在灵动课堂构建的要求之下,教师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动性,认识到学生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课堂活跃性、积极性提升,教师后续的点拨指导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教师围绕学生思维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学习潜能激发的基本要求,要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分析,由于实践教学引导期间,学生阅读体会语音、语义、语境,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常常会导致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认知理解不全面。所以教师要强化对学科价值的引导,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帮助学生在阅读期间养成良好的习惯,给自己的个性发展提供保障,这样一来学生对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内化学习能力都能有效增强,因此学科价值的引导是实现学生精神与人格品质全面发展的保障条件。
2.2 利于师生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一直以来的身份在学生面前的就是以师严为主,学生必须听从教师谆谆教诲,不能轻易的冒犯自己的老师,在这种现象当中,学生尊重老师的表现几乎是以一种惧怕的心理来面对老师,这种氛围不利于学生轻松学习,甚至是比较机械的学习,该种师生相处模式不利于学生学习。因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还可以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来促进。通过教师在课堂与学生相互问答的教学模式,可以进一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情感的融合。
3 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 精心设计课堂阅读教学情景
兴趣是开展学习的源头和动力,激发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课堂阅读情景,创造出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对阅读文章充满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设置阅读前问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设置问题:“白求恩生活的年代是?”,“白求恩为中国做过哪些贡献?”。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增加阅读教学有效性,还能使学生在思索问题答案过程中认真完成文章阅读,并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情景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对启发学生参与阅读有显著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课程导入,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生动地融入阅读中,提高学习有效性。
3.2 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方式
第一,要转变教学观念。这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以及阅读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之一。在新课改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得到提高,教师要以指引者的身份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在整个阅读教学当中,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进行自由阅读以及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在阅读过程当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当然因为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教学观念,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进行改变。
第二,采取个性化阅读。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成绩、思想等均存在差异,所以在阅读学习当中所采取的方式以及所产生的感悟是不同的,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发展,则需要提倡个性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所采取的阅读方式也要因人而异,不可局限。但是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在阅读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主题。第一遍可以采取粗略阅读的方式,通过粗略阅读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文章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可以采取精读的方式。精读过程当中要对个别句子、词语等加以分析,或者将优美的段落摘抄到记录本上。在精读过程当中要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不可囫囵吞枣。
3.3 启发式提问
初中语文学习中,最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提问方式就是启发式提问,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之后,对其所学有所感悟,有自己思考的同时在教师的问题启发下,推动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大胆的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学习《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基于桃花源记这样的世外桃源,学生的脑海是否也幻想过理想的生活场所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与现实不同的,超前的,教师就可以借助课文的学习来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新,与此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创造出来这样一幅太平盛世的灵感及过程。
3.4 展现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帮助学生解答困惑,提升学生合作能力与探究能力的核心。如果教师将课堂完全交付于学生,学生阅读之后自主讨论分析,这样学生也常常会受到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的限制,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掌握效果不理想。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引导期间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的基本含义,尤其是学生出现思维困惑之后,教师帮助学生准确表达,使学生的学习格局扩大。教师在阅读教学指导阶段,本身也需要进行文本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教师往往对作品内容有自己的独到理解或感悟,与作者或者阅读材料的主人公形成一种性感共鸣,通过构建适合教师与学生共同抒发内心想法的场地,教师就能感染学生并影响学生,交流互动效果逐渐增强。教师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并展现自己的专业性,是开展特色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4 结束语
语文阅读是一个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拓展思维,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科学合理地制定符合教学目标的有效阅读策略,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确保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益.浅谈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优化[J].内蒙古教育,2019(15):69-70.
[2] 李伟娜.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80-81.
[3] 曾令芳.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81-82.
[4] 叶生发.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1):85.
[5] 朱桃花.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学周刊,2019(1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