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 刘淑君
[导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提出,写作教学应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
        刘淑君
        平度市白沙河街道张戈庄小学266738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提出,写作教学应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提出,教育教学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际上,语文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时,除了公开课上有时会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外,平时课堂上极少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把习作和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实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笔者自2018年9月开始尝试探索与同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跨学科合作,进行“习作+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实践,运用多元化的融合策略,有效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习作;        
        
        一、利用微信交流群,搭建习作修改平台
        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标准(2011)》指出,写作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修改习作的习惯,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培养。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笔者创新性地把信息技术融入习作教学,让学生坚持撰写“电子微日记”“电子习作”,并运用习作“微信交流群”(此群成员为教师和家长,因学生没有手机,借助家长的学生监护人身份架通家校桥梁,提升学生习作能力)搭建习作修改平台,因材施教,实施“习作—自改—互改—讲评—再改—展示”的“先写后教”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习作修改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多层次亲历习作修改实践,有效提升习作修改能力。
        自三年级开始,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会在单元导语部分介绍语文要素和习作要求。从此学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单元导语时养成同步了解本单元习作要求和习作内容的习惯,根据习作要求,紧扣题目,有意识地积累习作素材,自主选材尝试习作,实现无教师指导、大胆创作的“我笔写我心”。例如,“我想对您说”是有关书信的习作,需要紧扣单元习作要求——“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才能让父母体会到自己对他们的爱,理解和接纳自己。虽然五年级学生通过自读题目能够明白习作要求并完成写作,但毕竟能力有限,不具备一次写好一篇优秀习作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完成习作后先把自己当作“读者”,与习作进行对话交流,不断修改、完善,即在电脑上将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认真完成第一次习作交流——自读自赏自改。这一环节也建议学生听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再把习作发送到“微信习作交流群”,让小组同学帮忙提出意见和建议(每学期固定安排6~8人组成习作互评互改小组)。这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互评互改同学习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当然,学生在“微信交流群”中开展小组互评互改习作时,教师既要当“旁观者”,又要当“有心人”,还要当好“激励者”,指导学生高效互评互改。“旁观者”,即互评互改中若不是原则性错误,尽量不参与点评,这样学生才敢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品头论足,“我口说我心”;“有心人”,即关注学生的互评是否有道理,为后面开展针对性的集中点评指导做“有依据”的准备;“激励者”,即适时表扬那些积极为学生点评习作的同学,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互评互改同学习作,思想碰撞,共同提高习作能力。
        小组同学互评互改结束,并不代表学生的习作任务已经完成。

学生互评互改的通常是格式、错字病句、文章结构等基础性问题,教师要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习作的情感表达、习作技巧等进行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集中一个时间,通知学生根据小组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后,再次把电子习作发送至“微信交流群”,共性问题教师集中@所有人点评,个性问题则因材施教,进行“一对一”点评指导,运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功能实现修改效益的最大化——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还可实现点评资源共享。
二、开设学科融合课,提升习作讲评效率
        信息技术是21世纪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本领。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教师要习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工具,也要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自主实践意识,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融合信息技术的习作教学,开展“习作+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实践主体。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地名”中的“调查报告”、下册第七单元“纪念日”中的“纪念活动”,以及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告别童年”中的“纪念册”,这些习作都是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在单元教学中呈现的实践类汇报性或展示性习作,需要学生平时有意识地做调查研究、拍摄活动照片,并借助信息技术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制作出图文并茂、有动画效果的演示文稿,向同学展示汇报或展示。同时,教师要通过网上查找资料,归类活动照片,录制视频制作课件,融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他们展示、交流习作的兴趣。
        在学生完成习作进行指导或现场修改时,教师可将学生带到信息技术教室开展跨学科融合习作教学,借助“极域课堂管理系统”灵活控制和选择学生的电脑,如要展示哪位学生的习作,可以实现师生终端的同步展示。同时,借助一体机的多功能系统,师生可以便捷地开展习作修改与互动交流,高效点评学生习作,进行现场修改示范。在信息技术教室上习作课,学生在师生交流时如果发现自己的选材不理想,想要更换素材时,只需从自己撰写的电子微日记中重新选择,通过“复制”和“粘贴”,再进行加工便可,而不需要把作文纸改得面目全非。
        在这一过程,教师可以把一些学习资源包发送给学生现场共享,也可让学生拷贝回家使用。可以发现,“习作+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让师生、生生之间的习作交流和修改更加便捷,评价反馈更加多元,自主习作更加积极,互动评价更加有效,还可同步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一举多得的多元、高效的跨学科融合习作课堂,应该是教师所执着追求的。
        三、制作习作电子书,搭建习作展示平台
        《标准(2011)》指出,写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并不受学生待见的习作,教师只有不断想办法让学生想写、乐写、爱看、乐改,充分享受习作成功的乐趣,他们才会对习作更有信心,才能写得更好。学生习作不应是写完改完就完了,对于写得好或者是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应善于为他们搭建习作展示平台,激励他们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同学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为激励学生写出更优秀的习作,笔者会积极为学生搭建习作展示平台,除了把学生的优秀电子习作转发至“微信交流群”,公开表扬他们,让学生互相学习外,更喜欢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将每次修改定稿的电子习作转化成图文并茂的精美图片,再把全班学生的习作制作成“电子习作书”,上传至“微信交流群”分享。这样不仅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电子习作,家长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同学的习作,还可把“习作电子书”收藏为永久的回忆……让信息技术助力学生习作展示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陈云宇."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四学式"混合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111-115.
          [2] 吴丽梅.信息技术助力语文阅读精准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11):52-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