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王红
[导读] 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的行为能力,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王红
        武汉市洪山区实验幼儿园  430000
        摘  要: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的行为能力,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较弱的现象,从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幼儿园教育思想和家园互动等方面分析原因,并从家长层面、教师层面和幼儿园的三个方面提出笔者的建议。
        关键词:自理能力;幼儿自理能力;习惯的培养
        自理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的行为能力,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
        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纲要》对健康领域所提出的目标之一。小班幼儿,由于刚刚从家庭过渡到幼儿园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成为了重要任务。
一、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现象
        《指南》中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小班的生活自理能弱的现在在幼儿园中普片存在,本文中,笔者将以一个幼儿园的小班中观察到的现象,阐述自理能力弱的现象。
        现象1:幼儿尿湿或者上厕所时弄脏自己的衣服,甚至不能独立如厕,需要老师的一对一帮助。
        现象2:吃饭的时候,很多幼儿不愿意自己吃饭,而是要老师喂饭。
        现象3:起床的时候,总是依赖老师帮忙:穿衣服,鞋子不会穿。
        现象4:不会自己洗手或者洗手时经常打湿袖子。
        我们也不难发现,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不仅表现在入园初期,有的幼儿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自理能力锻炼学习,甚至小班结束后仍然自理能力较弱。
二、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刚上小班的幼儿往往自理能力都较差,有的幼儿经过一学期甚至一年的学习自理能力仍然很差,笔者对其幼儿自理能力较弱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如下:
        1、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长的教养素质直接关系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家里都会请人做卫生,因而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示范作用,东西乱放、乱丢,家里面乱糟糟的,生活在这种家庭里面的小孩,从小耳濡目染,生活自理能力及卫生习惯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2、教师因素的影响
        教师在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中,如果缺乏经验和指导方法,那么幼儿在这样的班级中也很难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除此,教师没有进行家园同步,导致有的幼儿在幼儿园已经是自己吃饭、穿脱衣服、叠被,自己整理床铺了。可是,一回到家里就是什么都是大人帮着做,时间一长,幼儿产生了依赖性也懒得动手自己做。
        3、 幼儿园教育思想的影响
        其实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影响。有些幼儿园,他们只注重发展幼儿的跳、唱、说、画,培养那些能拿出去比赛或者教育效果比较明显的,给家长较容易看见效果的方面。从而忽略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所以生活自理能力及习惯就比较差了。
三、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家长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
        1、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父母要充分的认识到从小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幼儿及早学会自理,切不可等到幼儿长大后才发现培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2、给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的锻炼幼儿对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使他在种种锻炼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


        3、父母要树立良好的形象。家里尽可能保持整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要给幼儿树立一个正面形象,这样才能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
        近年来,我们坚持保教结合,循序渐进,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注重实效、扎扎实实地进行自理能力的培养,做法如下:
        1、把生活能力培养寓于儿歌中,寓于有趣的情景中
        把生活自理技能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幼儿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
        例:学吃饭:我们在培养小朋友自己吃饭时尊重和培养让其自己吃饭的欲望,让幼儿自己吃饭,虽然边吃饭边掉饭粒,但老师还是坚持让小朋友自己吃,随时帮助纠正拿勺的姿势。老师还不时提醒幼儿:“一口饭,一口菜,啊呜啊呜吃饭香。”“吃饭时,要坐好,慢慢吃,细细嚼,不掉饭,不洒汤,好好吃,长得胖。”在进餐时,“兔妈妈”及时鼓励吃得好的“小兔子”。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边学边吃,渐渐地使幼儿感到吃饭也是一种乐趣,从而更好地进餐。
2、把生活能力的培养寓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幼儿特别喜欢边说边玩,我们就让幼儿在游戏中,在自己动手操作中进行能力培养,同时注意个别幼儿的指导培养。比如,我们在操作区,我们投放了一些塑料瓶子让幼儿拧拧盖盖,还放置了用可乐瓶制成的瓶娃娃和黄豆、蚕豆、小勺等,让幼儿拿来做喂宝宝的游戏,在娃娃家放置一些娃娃,让幼儿们给娃娃洗脸、洗手、穿衣、穿鞋,在游戏操作中,得到生活体验,得到生活能力锻炼。
3、加强教师师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配合
        加强生活各环节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特别是在午睡前后给幼儿穿脱衣服。我们老师总是在几张床铺间走动,不时提醒,小朋友分清衣服的前后,提拉里面的衣袖等,对个别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幼儿动手操作。在适当的时候举行班级组年级组的叠衣服、穿鞋子比赛等活动激励幼儿提高生活的自理技能。另外教师每周有一个重点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加以巩固。
4、把生活能力的培养与家长工作联系起来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要做好小朋友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把每周每月的目标及时的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同时请家长为幼儿提供方便,衣装轻便,便于幼儿操作,并要求家长在家里进行同步培养。
        综上所述,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断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重要。
        (三)幼儿园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幼儿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教育幼儿的任务。”可见家园联系也是幼教工作的一个重点。具体方法如下:
        1、幼儿园可不定期的举办“亲子活动”和家长开放日。加强家长与幼儿以及家长与幼儿园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传授家长们一些比较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定期让家长分批来幼儿园观看自己的幼儿。
        2、鼓励并倡导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家访,这样可以比较清楚的了解到幼儿在家里的表现及家长的教养方式,培育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及时的给予帮助、提示,这样就可以确保家庭和幼儿园的工作是否同步进行!
        3、调动全园的家长资源,并积极支持家长资源进班级,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活动中,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重视幼儿能力的培养。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这事一个漫长的过程。幼儿还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大人要不包办、多指导、多鼓励、少指责,要多一些耐心和等待施以言传身教,辅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师大出版社 2007年1月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吴文艳.《一日生活过渡环节的组织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1月
[4]蔡娟.《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浅析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幼教园地 2020年1月第一期
[5]徐月娟.《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管理育人之道 2019年1月
[6]喻莉莉.《家园共育培养小班幼儿自理能力的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 2017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