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暑亮
湖南省邵东市第一中学 422800
h摘要: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内容之一,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既可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又可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文章先分析生命观念的内涵,之后依托引导学生探究、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等探讨培养学生生命观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命观念;培养对策
2016年,国家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内涵。生命科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四项重要内容。其中生命观念是生物学科的特色核心素养之一,利于学生理解生命现象、生命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一、生命观念内涵
每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形式,如何看待生命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生命观是对自然界生命的一种态度,包括人对自身生态的态度,属于世界观的一种。细化来讲,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对生命关系的探究,进而形成抽象解释,经过验证后得出的观点,能帮助人解释事件的发生。从生物学科的角度来看,生命观念包括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活动是怎样进行的等。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掌握生命观念的内涵。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路径
1.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增强感官体验,进而培养生命观念
首先,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树立生命观念。高中生物是以实验为基本学习形式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实践操作能力,进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终培养生命观念。在实验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学生能亲自操作的实践,目的是使学生在操作和探究过程中了解生命的起源,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认知生物知识。生物实验,除了教材中安排的必做实验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的实验,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在教学“细胞膜”时,教师可以设计“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比煮过的玉米种子和生玉米种子的杂色差异。该实验简单,容易操作,而且短时间内能观察到现象,学生在实验操作时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只有活细胞才能有效吸收物质,最后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意义,进而树立健康的生命可贵的生命观念。
其次,通过游戏活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涯中,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一是帮助学生缓解紧张的情绪,二是激发学生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生物知识相对抽象,特别是微生物结构等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通过肉眼观看到。此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游戏,在降低知识难度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讲授“蛋白质形成过程”时,教师让学生扮演氨基酸,之后玩“手拉手”的游戏,以代替模型的构建。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两个氨基酸学生拉手后就成为二肽,当拉手时间过长时,学生的手会出汗,此时可视为脱水缩合。通过游戏,学生能了解生物知识,肽键数等于脱下的水分子数。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继续游戏,通过三肽、五肽的形成,通过以改变学生的顺序和数目,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蛋白质的形成过程及其结构特点,进而构建科学的生命观念。
2.通过丰富资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强化学生生命观念
首先,通过生物科学史辅助教学。生物科学史是生物学科的发展历史,是生物学家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历史,体现了生物学家的智慧与坚持。人教版的新教材中与生命科学相关的资料非常丰富,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拓展板块,通过生命科学史的辅助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而使学生构建生命知识结构,为生命观念的强化奠定基础。如在讲授“生命进化”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准备达尔文发现加拉帕格斯群岛 13种地雀的相关史料,并将史料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的整合,之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教师让学生在观看后思考,加拉帕格斯群岛为什么有会13种地雀,学生在观看视频后,通过讨论会发现,加拉帕格斯群岛地区能形成13种地雀品种,主要是因为生物特种的多样性。之后教师以地理隔离、生殖隔离、自然选择等概念及内涵引导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达尔文的进化论,进而强化学生的生命观念。
其次,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强化生命意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目的也是利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多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掌握生命意识,内化生命观念。教师为学生创设的研究性问题,要与区域环境发展相关,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对某社区生态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对校园(植物园)的动植物类群进行调查研究”等研究主题。教师还可以根据世界最新生物发展动态,组织学生对“癌症的最新治疗方法的研究的进展”进行研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深化学生的生命观念。
3.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生命观念的深度认知
高中阶段的学生是自主建立知识体系的阶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和硬性记忆,都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思维导图,将生物知识直观呈现给学生,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知。如在教学“稳态与环境”时,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罗列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几个关键词,之后让学生思考几个词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依托稳态和调节方式进行知识拓展,利用箭头的形式对几个关键词是如何在调节中实现稳态进行勾画。思维导图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明确重点知识,并强化学生对重点概念的认知,进而发散思维能力,在厘清各知识点关系的基础上认知环境稳态的本质特征,最终形成稳态与平衡的生命观念。
总之,生命观念是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中起主导连接作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就要先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意识,同时使学生将生命观念与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理性思维等核心素养进行进行整合,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艳娇,刘玉芬.生命观念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41):123-124.
[2]徐丽松.高中生物教学中生命观念培养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0):81.
[3]桑虎.浅析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养成[J].中学课程资源,2019,(12):58-59.
[4]赵广宇.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刍议[J].教育科学论坛,2020,(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