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趣味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赵爱明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界又产生了新的一轮教育变革,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更高的标准
        赵爱明
        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实验学校  628013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界又产生了新的一轮教育变革,对教师和学生都要求更高的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主动学习,科学系统地学习,最终达到教育目标。本文结合当前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特点,提出构建趣味性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数学学科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育 趣味性
引言:数学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和推理运算能力,从小学数学进行针对性方法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后来良好的发展做铺垫。小学数学教育在内容上相比其它学科更具有抽象性,对于学生学习难度更大,趣味性的教学模式则弱化了学生对于学科的排斥感,教师以教学方式为切入点,逐渐引导学生兴趣转移到专业学科,促使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增加,感受数学逻辑的庞大世界。
一、趣味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对学生的主动授课,与学生真正吸收转化为内核的东西并不能同等。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容易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科兴趣下降,最终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的教学方法,增加与学生互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在面对数学难题时能够以充满斗志的心态去挑战,而不是感到苦难从而放弃。学生在趣味教学中体会学习的快乐,教师在趣味教学中感受学生的直接反馈,对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和教师信息互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效提高。
二、构建趣味性数学教学措施
(一)重视课堂导学,引发学生兴趣
        课堂导学是课堂内容的第一步,也是引发学生兴趣关键的一步。在课堂内容就进入正题前,教师可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再进一步提问循序渐进地引入数学教学内容。教师课堂前可编写知识口诀,知识儿歌,知识填空等,让学生体会知识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动态的、有趣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普及单元知识背景,如提出公式的数学家、公式定理的运用设计、应用知识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这些看似与课本内容相关度很小,但确实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第一步。走好了第一步,下面的教学就能更加游刃有余,学生信任教师,教师感到责任,二者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成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大数的认识》一课中,针对“亿”的概念认识,教师可在课堂导学阶段寻找数量级的情景。亿的数量范围涉及很广,教师可让学生认识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十万个人、百万人的人数场景,由少到多,那么最后显示一亿个人的场景,学生从图片上直观感受亿的庞大数量级。不同数量级地递增同时代表了单位之间的联系,单位复杂,公式繁多,为了加强学生记忆,教师可编写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学生进行背诵,如“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十个千是万,千千万是亿”。简单韵律的内容让学生在记忆上减轻难度,让学生反复背诵形成反射记忆,在运算时减少出错率。趣味的导学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里接受新的知识,学生学习能力更强,学习速度更快。


(二)设计课堂游戏,培养学习氛围
        数学的定理、公式、规律在小学生眼里都会显得较为复杂,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还处于萌芽阶段,无法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可通过游戏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从紧张的学习节奏里缓下来,获得愉快的游戏体验的同时又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在设计游戏时,教师可结合实际的生活场景,例如生活中买菜时运用到的数学符号认识,平常走路时会涉及的速度计算,公园广场里花园水池的图形认识等等。通过熟悉的游戏情境,学生放松心态,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更高,课堂氛围活跃,学习劲头足,教学体验更好。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图形的运动》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轴对称的概念,教师可设计折纸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分发长方形折纸,让学生捏住纸张两边进行对折,纸张展开后会显示一条折痕,接着再让学生沿着折痕进行撕纸,得出两张同样大小的新的纸张。通过简单的剪纸游戏,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最后沿着折痕会得到同样大小的纸张?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折痕的特殊之处在于图形的对称,图形具有对称轴则成为轴对称图形。在为了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让学生走动起来,在整间教室里观察教室里是否具有对称图形。教室里课本、书桌、尺子、黑板等都将成为学生的观察对象,由广泛的物体形象最后让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是规则图形的概念并且广泛存在,让学生能结合生活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内涵。
(三)趣味讲解题目,发挥学生想象
        教师在讲解时适当弱化题目的难度感,可运用幽默风趣地语言减少学生的对题目的逃避害怕的心理。或者通过引导式讲解,教师适当给出相关的题解信息,同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下一步解题方案,让学生学生自主思考解题思路,通过自己的计算从而得出答案,教师再一步步进行验证,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需要练习题目的是学生,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主动思考,挑战困难,发散思维地去学习。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混合运算》一课中,有题目:每个面包3元,第一组买了9个,第二组买了6个,第一组比第二组多花多少钱?题目涉及步骤较多,学生的解题难度较大。教师在讲解题目时可先活泼课堂气氛,比如先问一下学生是否吃过面包。从贴近生活的、容易回答的问题入手,学生心态放松,课堂注意力提升。教师首先改变问题,让学生算出第一组花了多少钱?学生算出后,教师同样提出问题:第二组花了多少钱?那么在最后问题的解答上,学生自然会有答案。整个解题过程拆成三步,分别算出第一组和第二组的花费再进行加减运算,教师让学生思考其中的逻辑,看看有没有另外的解题方法。对题目进行思路讲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迅速提升自我意识,成长为综合全面的优秀人才。
总结:综上所述,数学学习不仅是理论的认识,更是用于实践应用。在数学学习中,数学题目的练习必不可少。学生在练习题目时会遇到难以下手的题目,教师可归纳总结进行不同方式地趣味讲解,学生在讲解后通悟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逻辑能力。
参考文献:
[1]池碧霞. 谈小学数学趣味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05):P.103-103.
[2]许永芳. 自主探究,释放个性——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模式构建[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19(3).
[3]马婷婷.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 好家长, 2019(16):204-204.

作者简介:赵爱明,198704   女  汉   四川广元   二级教师   本科    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实验学校   628013    数学方向   广元市朝天区中子实验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