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王芹
[导读] 在当前新课改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导向
        王芹
        齐河县山师东海实验学校,山东省德州市251100
        摘要:在当前新课改逐渐推进的背景下,初中物理学科教学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学的导向。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应该将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导向,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实验
        引言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使学生在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同时也能提升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而物理核心素养也在教育的不断改革完善中逐步渗透于物理的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物理的专业知识,也要让学生具备物理的科学素养。
        1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述
        1.1物理观念
        针对物理学科而言所涉及的范围十分的广泛,所以物理观念包含的内容也是相对广泛的,包含有物质观念、能量观念、运动观念以及相互作用观念等其他内容。
        1.2科学思维
        学生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且进行思考,能够对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1.3实验探究
        在进行实验探究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一般包括以下要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4科学态度
        这一点就是在基于对社会、科学、技术和环境四方面把握十分充分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对相关科学技术的认知。
        2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措施分析
        2.1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物理观念
        因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与生活实例相近,教师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价值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引入生活元素,结合生活实践经验,向学生阐明物理实验原理,并介绍运用该物理原理的先进物理技术,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探究兴趣。以“观察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在家烧水时水的温度变化特点及是否产生蒸汽,通过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然后为学生讲解蒸汽机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物理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从生活层面加深对物理知识价值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其物理核心素养。
        2.2师生共同参与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素养
        初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实验时,会因为时间安排问题或实验室设备问题,导致无法亲自参与实验,只能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学生在一旁观看。然而,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优化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参与实验,体验到实验探索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
        例如,在学习与力相关的课程时,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受力分析。我提前告知学生准备好一根端口带缺口的小木棍和细绳,让学生将细绳的一端系在手指上,同时让小木棍一端抵在掌心,让细绳绕过小木棍带缺口的一端,可以由其他学生拉细绳,让小木棍保持静止且不随手掌移动而掉落,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受力平衡的环境,学生根据掌心和手指的触感与力度,感受力作用的大小与方向。我让学生一边感受,一边画出该状态下的受力分析图,并尝试更改小木棍的长度,从多条件探索实验情况。

上述案例中,教师优化了实验条件,挑选一些简单的物品为学生创造一个实验性强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动手实践,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探索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3强化实践练习,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师要加强实践练习,积极引导学生投入物理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探究,加强实践练习,提高自主研究能力。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再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探究不同形状规则的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其物理核心素养。
        2.4合理设疑,引发深入思考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只有学生发现了问题,才有可能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引发后续的深入思考和行动,这正是学习物理的目的所在。在生活化物理实验中即使呈现同样的现象,学生产生的疑惑或提出的问题也可能千差万别,此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去伪存真,合理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如在“光的折射”一节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生活化物理实验:在盛有适量水的透明玻璃容器中加入烟雾,挡住水下部分,用强光手电筒将光线射入水中。在学生观察现象的同时,笔者提出问题:反射光线的亮度与入射光线一样吗?学生在直观的现象中发现反射光线强度不如入射光线。笔者继续提问:为什么?还有的光到哪里去了?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自然想到可能有部分光线射到水中去了,即发生了折射现象。此时教师揭开谜底:去掉水下部分的遮挡,的确看到水下有清晰的光线。学生一片哗然,既是对现象的感叹,更是对前面自己合理猜想假设的肯定。
        再如在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环节,笔者借助于生活化物理实验:模拟晾晒衣服,设问:如何让衣服干得更快些?学生在实验模拟的基础上展开辩论:将衣服团成一团还是将衣服用衣架撑开晒?放在阳光下还是放在阴凉处?放置在通风处还是密不通风处?学生借助自身生活经验和模拟实验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
        2.5注重评价反思,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在培养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责任。学生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科学责任感,这是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反思,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增强科学责任感。教师可以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完成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教师可以一单元实验为周期,除教师给学生评价外,学生也要给自己评价、给其他学生评价,通过多方评价全面认识自己。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些评价及时反思,以便他们能够在后续实验中更加严谨,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声现象”这一单元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结束后给予有效评价,促使学生根据评价明确自身不足,及时反思,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实验学习,进而提升实验效率,增强实验效果,有效培养自身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感,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3结语
        完善初中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师需要长时间实践探索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目前阶段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实验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学习性,锻炼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物理教育课程的阶段性要求,为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束成.基于生活现象发展物理核心素养[J].内蒙古教育,2019(36):46-47.
        [2]邵建萍.构建高效初中物理实验课堂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9(50):23-24.
        [3]李发文.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名师在线,2019(35):73-74.
        [4]吕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习题教学与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