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赵鸣明
[导读] 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赵鸣明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交通路中学 甘肃省定西市 743000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特别是中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从目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笔者近年从事德育工作的切身体会和思考,对农村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德育 问题 对策
         
        “百育德为先”,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也是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更是学校工作的灵魂和统帅,它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方向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德育工作主阵地,加强对中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但现实表明,德育工作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薄弱环节,其重要性被忽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因此,从实际出发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当前农村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农村,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疼爱和关心,缺少温暖。虽然有爷爷奶奶照看,但监护人年龄偏大,对孩子的过失迁就过多,管教实效差,作为孩子也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因此,家庭教育名存实亡,孩子大多心存失落感、孤独感,容易产生偏激情绪,表现为心理压力大,自卑、脆弱、任性、自私等性格,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2.重智轻德,德育工作形式化
        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课程表上是严格按照省颁课程计划执行,可现实是教师仍然私自挪课、占用知识技能课,拼命抓主科的教学成绩。出现德育工作只注重形式,无实质内容,只注重主科教学质量,轻视德育工作效果,甚至疏于管理;一些学科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进行必要的学科德育渗透,不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不考虑学生实际,不注意德育工作的研究和探讨,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3.网络冲击,对德育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已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思维方式。网络的发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福音,它在给我们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对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专业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4.家庭教育的极端性和片面性问题突出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动手能力极差,不能吃苦,心理承受能力差。一些父母因经商、离婚、参与犯罪活动等原因,造成家庭教育失衡,使孩子处于无人管理、游离社会的境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失误,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成效。
         5.相关制度不严格,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现行中小学管理办法中对义务教育阶段严重违犯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没有严厉惩罚的条款,这虽然体现了和谐人文的一面,但对那些屡教不改,在学校影响极坏,严重干扰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干扰大多数学生正常学习的极个别问题学生网开了一面。对他们既不能让教师体罚,更不能开除。教师、学校对他们只能采取“对牛弹琴”的说教教育,忍让而已。这样,对其他一些爱违犯纪律的边缘学生就形成了效仿效应,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理念,创设育人环境,加强德育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最集中、最系统,学校教育是为青少年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打基础的阶段。学校加强德育工作要构建一个网络,建好一支队伍,突出一个主题,确立一个主体。
        构建一个网络,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党支部、团委、少先队、政教处、后勤处的教育作用。构建一个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网络,使学校工作在管理中育人,在服务中育人,在环境中育人。突出一个主题,就是建立学生的自主和责任意识,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
        2.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
        学科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在学科教学中注意挖掘各学科教材的德育素材,与本学科的知识传授紧密结合,就会形成德育以知识为载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过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中小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本学科的德育素材,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既传授了学科知识,起到教书的作用,又通过德育教学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
        3.构建网络时代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发挥其有利作用
        面对网络带来的冲击,中小学德育教师必须正确引导,使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通过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来培养青少年对网络的认识能力,使他们不去沉溺于网络中玩游戏、聊天来消磨时间。二是通过开展宣传各种法律知识的主题活动,结合身边实际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网站带给青少年的危害,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三是充分利用网络的德育资源加强德育教育。思想品德课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网络资源的收集既快捷又方便,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四是,德育课教师通过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课堂教育与学生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生动、直观、说服力强的教学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强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
        4.对现行教育管理制度适当进行修改
        美国是一个工农业、科技、教育、军事发达的国家,但美国法律规定,家长不能搞家庭暴力,体罚孩子。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管理办法》中没有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影响恶劣,甚至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条例》的极个别孩子劝其退学、开除的条款。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维护了这些孩子的权利的同时也破坏了学校正常的秩序,损坏了广大师生的利益,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因此,对现行中小学生管理办法做些许修改,对这些特殊学生实行特别办法是有必要的。
        5.完善德育工作网络,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低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对留守儿童要将家访制度和家长会制度落到实处,定期联系家长,互通情况,全面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有针对性有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结合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具体社会活动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总之,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任重道远。学校要始终不渝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创新德育方法,开拓德育途径,促进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他们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礼成.市场经济下农村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研究[J].吉林教育;2008.1
        [2]陈永玲,张卫萍.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及对策分析[N].人民日报,2012.3.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