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育德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杨琴
[导读]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杨琴
        北碚区天府小学   400704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我们必须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创设课堂情景、关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切实提高课堂育德的效果。
        关键词: 创设育德情景  注重学科整合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我们必须以学校为中心,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中把握教材特点、创设课堂情景、关注学科整合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切实提高课堂育德的效果。作为小学一线教师,在德育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现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对课堂育德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导入德育化
        课堂导入是教学手段,是为开展课堂教学服务,是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他主要是通过利用各种媒体,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一个优秀的课堂导入,不仅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考虑如何唤起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从而引导他们更好的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结合小学生本身年龄阶段的特点,我们在设计德育课导入的时候,要根据教材呈现的不同情景,结合他们的生活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参与学习的欲望,保持对学习主题的关注,积极主动学习。
        (一)、以“? 趣 ”入境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并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投入学习。品德课程中许多主题是指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亲身经历,非常感兴趣。这类课堂的导入,设计时采用精心裁剪的生活情景,凸现潜在的教育导向意义,以“趣”入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然的对教育主题感兴趣。
    (二)、以“ 思 ”入境
??? “学而不思则罔”,从反面说明了思在学习中的作用。在导入时,结合内容,创设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学习状态。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导入设计。提高认识,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现行品德课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课堂导入时,应更多的考虑,在导入环节中以“思”入境引发学生对课堂教育主题的做一定的思考,便于把课堂主题教育进行得更为深刻。


        (三)、以“ 情 ”入境
??? 情感在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或活动具有支配、指导作用,学生强烈的内心体验,能使教学主题的要求较为容易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以“情”入境,即要用语言、情节感染学生,引起情感共鸣。如果课堂品德教育主题,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道德情感的体验中受到教育,那么在导入时,就要先行孕育道德情感。例如:《孝心献老人》的教学关键是激发学生体贴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因此,以情感渲染来导入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点。课始,老师出示两幅漫画:一幅是奶奶累了坐在椅子上。旁白:老了不中用了。第二幅是孙子兵兵在给奶奶捶背,奶奶很高兴。旁白:真懂事。问学生这画面在讲什么?
???二、情景课堂德育化。
         (一)、情景化的课堂,诗意中丰富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
        (二)、生活化的课堂,体验中引导认知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查感受、体验、反思,并用 “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真实生活,使课堂教学体现实效性。
        (三)、趣味化的课堂,活动中自主感悟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如游戏、扮演、各种竞赛等等,在这些感性活动中,儿童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满足了其好动的天性。
三、学科整合德育化
        现行的教材具有信息量大、学科知识交叉的特点,我们引导教师重视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并注重营造学科教师互相交流的空间,促进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如三年级数学老师在教《千米的认识》知识时,为了让学生对千米有感性的认识,就请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百米跑步进行体验,为学生认识千米作好了有效的铺垫。
        德育和学科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德育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课堂育德是一门将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材情感相互碰撞,智慧闪光,育德于无形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懈努力、不断探索,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