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珍珍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00
摘要:目前,不少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存在有自律性较差、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影响,中职学生同样如此。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国家对文明礼仪的重视,传统文化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总书记还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因此,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化人、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德育教学中势在必行。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德育;价值;实现研究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职学生道德素养的作用非常大。传统文化进课堂也逐渐得到了各方的认同,因此,将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德育工作并成为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
(一)部分学校对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不够重视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对中职德育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当前各中职学校之间的行业竞争比拼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等,因此,多数中职学校将精力放在中职生专业知识培养和技能提升方面,而德育课教师依然是一周两节课,评价标准以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评价。德育并不是单纯的思想和纪律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调节和道德行为指导。如若学校或者德育教师不能正确待之,那么德育课程便无实质性作用,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也难彰显。
(二)大部分学生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材的认可度低
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为例,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德育的必修课。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订。这门课旨在通过教师讲授关于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法治等知识,让学生具有对我国经济、政治及社会现象的辨析能力,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理论性和说教性强,虽然课本中的经济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却因学生还未成年,并没有真正参与经济政治生活,所以,他们觉得《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知识远离他们的生活。另外,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拥有一部手机,足不出户依然可以知天下事,所以,他们认为自己知之甚多,对教材中有的内容不认同。青春期思维的跳跃性和不成熟性的特点,让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内容枯燥、理论性强,学生认同度低。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
(一)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德育教育是目前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构建中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思行”育人模式对立德树人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能够实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中职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中职学校育人模式的改革提供指导和借鉴;二是能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更应该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德育教育之间的结合,不断地对德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
(二)德育课程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
长期以来,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在中职学校不被重视,这与部分学校“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传统理念有关。德育课程是教师实现教书育人,体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应重视德育课程教学,使中职德育课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让学生认可并重视德育课内容,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使德育教师的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满足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实现研究
(一)重视岗位实习,以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参与”
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层面的核心素养,改变中职生“因成绩不好而自信心不足”的状况,以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锤炼出大方、自信、有内涵、有能力的社会人。为此,中职学校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逐渐爱上传统文化。这样,他们在工作岗位实习的时候,就可以用实际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可以在实习心得中写出自己技能提升的过程,与领导、同事相处的经历,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经典名言,以工作日记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为了使这一策略达到更好的效果,完成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德育衔接,学校需要在中职生入校时就开展关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走上实习岗位之前就养成践行传统文化的习惯。例如,新生入校时就组织学生开展读书分享、传统文化名言整理、练毛笔字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将来真正参与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开展特色活动,以传统文化促进“自主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在不同班级开展“经典论坛”教育活动,让学生重温《三字经》,品读“四书五经”,对《菜根谭》中的思想展开辩论,等等。为了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增强自主能力,教师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读物,自主选择活动。例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参加“追梦人生演讲会”活动,阐述从古到今人们对理想、对追梦的认识,还可以自主选择参加“经典核心摄影展”活动,从各种角度展示经典文化核心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在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德育具体化,做一个温暖的人
以往德育目标往往求高求大,很少按照学生实际而设定,而且德育内容口号多,具体培养标准和规范少,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结合学校实际,我们通过入学教育、学生军训、诵读经典、行为礼仪教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让学生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坏的行为。将德育内容、具体要求渗透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潜移默化地唤醒学生自身成长的自觉性,让学生葆有内心的光,向阳而生,做一个温暖的人。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可以重视岗位实习,以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参与”、开展特色活动,以传统文化促进“自主发展”等。
参考文献
[1]范立群.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中职德育的价值及其融入途径[J].长江丛刊,2019(35):177-178.
[2]刘学仕,孙淑卿.关于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德育模式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9,17(09):223+225.
[3]符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探究[J].广西教育,2019(10):18-19.
[4]谭晓爽,季爱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5(06):106-108.
[5]林红明.追寻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道——以“潜能德育”视角下“魅力文化”活动课程体系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9(Z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