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 215011
常言道: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学校配置的体育器材种类和数量不一定能满足体育教学需求,偶尔突发灵感,动手尝试,在不经意之间,就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会坚持“变废为宝”、“贴近生活”的原则,根据授课内容,多渠道的收集各种废旧物品,自制成教具,充分运用到教学中,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不但增强了环保意识,而且能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还能激发不断探索、玩出新的花样,保证了各种活动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留意常态,精心制作
制作过一个名为神奇的废旧饮料瓶的作品。本作品是由一个直径为20左右厘米的旧水管圈与一只500毫升左右的废旧塑料饮料瓶,中间用25~35厘米的短绳连接的器材。在运用此作品进行运动时,可以以脚为圆心旋转水管圈,带动以短绳为半径的饮料瓶进行划圈的运动轨迹,另一只脚跳过短绳。也可以运用此作品进行投掷或上肢力量练习。它适用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用于学生跑、跳、投等多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弹跳力、耐力、等力量方面的素质。
特点突出,用途广泛
1.制作方便、简单易行。
本作品制作简单,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在制作中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
2.废物利用、造价低廉。
本作品所采用的的材料均是废旧的物品,比如空塑料瓶、短绳及塑料圈(或旧包装带等),塑料瓶可以根据练习项目及练习者,选取不同容量的塑料瓶,塑料瓶内加入沙粒或豆子的重量也可以有所不同。
3.场地不限、玩法易行。
运用此作品进行练习,要求场地材质不限,空间依据玩法而定,可以单人,也可以双人或小组合作完成。既可以锻炼练习者主动思考的能力,又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4.高效实用,利于普及。
在学校很好推广,尤其在农村教具紧缺的学校很好普及。学生可单人也可双人一起活动,活动的兴趣较高。此教具可以发展学生协调性、力量等多方面的素质,并且活动的效果较好。
制作简单,原料常见
圈是用废弃的塑料细水管制作(废旧包装带也行),连接的细绳用旧塑料跳绳制作(普通短绳也行),瓶子是500毫升左右的塑料瓶制作,内装细石子或豆子若干。
用塑料水管做直径为20厘米左右的圈,绳子的一端扣在圈上,在瓶盖子上开一小孔,将绳子的另一端穿过小孔并在盖子的内侧打结,在瓶子里装适量的石子或豆子等,拧上盖子。
除了单人脚跳练习方法以外,还可以进行双人或多人配合练习。另外还可以运用此作品进行投掷、力量练习及负重操练习。短绳处的设计可以加入伸缩方法,单人与双人或多人练习随意转换。可以运用硬杆代替短绳,提高使用寿命,更耐玩。身体接触部分包裹优质PP海绵,很好的保护使用者的脚踝。在圈套上设计卡扣,使脚踝轻松的套进圈套,更加方便。
充满童趣,爱不释手
项目一“跳跳瓶”:圈套在一只脚上,给瓶子一个初速度,瓶子绕脚旋转,另一只脚像跳绳一样按一定的节奏上、下跳。(活动时套圈的脚顺瓶转的方向画小圈提供动力)。此方法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可原地做也可边跑边做,原地活动时也可双人及多人进行。
项目二“链球”:双手握圈,旋转身体将球抛出,比谁抛得远。
项目三“毽球”:低年级学生可以:手拿圈,用脚去踢瓶子,可以脚内侧、脚外侧、“打跳”等多种玩法 。(石子发出的声音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项目四“哑铃”:将饮料瓶装满沙子,学生一手抓圈一手抓瓶,跟在老师的节奏后面做韵律操或负重操。(装石子做操时能发出有节奏的声音效果很好)
辅助教学,增添光彩
“你能做到的,比想象的更多”。小学体育课程中,教师应该树立体育器材教学的理念,充分借助简易体育器材的应用,提升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针对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体育器材,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增添小学体育活动形式的丰富性,而且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的能动性。让小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中,感受到体育器材对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掘体育器材给体育学科带来的无限活力,实现小学体育技能和体育水平的整体提升,达到小学体育器材教学的总体目标。
遵循科学,注重安全
体育课上学生的人生安全重于泰山。在教学及训练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意外伤害,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和快乐的参与体育活动中来。尤其是运用辅助体育器材的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注重安全性。例如,教师可以尖锐坚硬的器械进行包裹,防止撞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高科技的运动手环,可以显示学生在体育练习过程中的强度和心率等,为学生的运动强度提供更多可参考的数据,方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把握脉搏,长远发展
体育器材的运用和选择应该要注意把握时代脉搏,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及教师的能力、学生的兴趣作适当的选择。创新体育器材的开发和运用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场地安排、教学的内容进行。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区开发、积累及尝试,为体育教学服务。还可以以学生为主体,开动学生的脑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创新器材,更利于学生的运用与技术的掌握。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协作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最终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