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好
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
【摘要】本研究通过使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更有针对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出现。结果发现:存在轻度及以上问题的学生占46.84%;心理健康水平方面,城区学生低于农村学生,高中学生低于初中学生,女生低于男生;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预测作用;照料者为“其他”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关键字】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危机预防
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修订版)指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近年来,受到社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断增加。有的学生出现严重焦虑症状,甚至产生抑郁倾向,出现自残行为、轻生念头等,陷入心理危机,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因此,如何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弹性,预防心理危机的出现,成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提升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则需先研究他们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订更有的方案,预防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本研究在此背景下展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某区6所中学,采取随机抽样法,从城区、乡镇的初中、高中分别选取部分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840份,经筛选共回收有效问卷82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 %。其中城区学生412人,乡镇学生412人,初中学生414人,高中学生 410人;男生383人,女生441人。
2.2方法
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量表共60个项目,由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情绪波动性、心理不平衡性10个因子组成,每个因子含6个项目。项目采用5级评分,1分表示“从无”,2分表示“轻度”,3分表示“中度”,4分表示“偏重”,5分表示“严重”。总均分为2-2.99分表示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表示存在中度问题,4-5分表示存在严重问题,各因子均分分值代表的问题严重程度与总均分代表的程度相同。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人口学资料含性别、是否独生子女、 学校所在地 (城区/乡镇)、年级 (初中/高中)、亲子关系 (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很好)、生活照料者(父母双方/父亲/母亲/祖辈/其他)等。
2.3数据处理
对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
3.1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表1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分≥2分的人数与比例(n=824)
表1数据显示:从总均分上看,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46.84%;从因子上看,各因子上的问题学生人数比例多数在1/3以上,有一半因子接近甚至超过50%。问题人数比例从高到低的因子,依次是学习压力、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焦虑、人际关系紧张、抑郁、敌对、偏执、适应不良。
3.2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城乡及年级差异
表2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城乡及年级差异
注:*p<0.05, **p<0.01, ***p<0.001,下同。
由表2可以看出:城区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高中学生在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学生。
3.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表3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从表3可见,男女生仅在“抑郁”这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抑郁水平高于男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无明显差异。
3.4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表4 亲子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分析
从表4中发现:亲子关系与总均分及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5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表5 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亲子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以亲子关系为自变量,先后以总均分及10个因子为因变量做回归分析(见表5),数据显示亲子关系对总均分及各因子均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能够反向预测它们,即亲子关系越好,总均分及各因子分数越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3.6中学生心理健康在生活照料者方面的差异
表6中学生心理健康在生活照料者方面的差异
上表数据表明:生活照料者不同的学生,在偏执、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过事后检验,发现生活照料者为“其他”的学生,在上述3个因子上表现最明显。
4讨论
4.1存在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接近一半
本次研究发现,存在轻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46.84%,各因子存在问题的人数比例都不低。这个比例相比早些年国内相关调查的检出率有所增高[1]。这高比例的数据提醒广大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降低问题学生的人数比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校方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家校联合共同做好学生心理的调适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以“幸福”为主题,结合积极心理学的24种优势和6种美德,开发富有特色的心理校本课程,开展讲座辅导、心理剧、主题班会、家长讲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毅力、自信、希望、幽默等品质。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优势,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减少心理问题,降低压力、焦虑、抑郁等[4]。另一方面,对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给予心理辅导与心理支持,必要时转介到更专业机构寻求帮助,预防危机出现。
4.2城区学校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学习压力、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方面显著高于乡镇学校的学生
城区的学校和学生家长在学习目标、学业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要求更高,因此学生学习任务更重,同伴竞争更激烈,学业压力更大,易焦虑。当学生无法合理管理压力和情绪,无法正确处理与同伴的竞争关系时,易产生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平衡和心理不平衡的问题。咨询中发现有学生甚至因压力大、担心考试过程出错,出现反复检查题目等强迫症状。因此城区的学校和学生家长在注重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还要多关注他们心理的疏导和调节,开展压力管理、情绪管理、人际管理等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
4.3高中学生在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方面显著高于初中学生
高中的学科知识相较于初中难度更高,且高中学生要面临高考,升学压力相对更大,更易焦虑;加上高中学生住宿的居多,在学习生活中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等现象。因此学校在重视高中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的压力管理、情绪管理、适应性等方面的教育。
4.4 女生的抑郁水平明显高于男生
这可能与中学女生的生理发育以及心理发展特点有关,也与咨询中的发现相一致。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发育期,她们对自己身上发生的巨大生理变化特别敏感,在意自己的形象,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比男生要大;女生情感细腻、在意他人评价,受到负面评价时易自卑,产生抑郁情绪。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 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可以专门为女生开展相关的心理活动,关注女生的上述心理特点,尤其要关注女生的抑郁情绪。
4.5亲子关系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高
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孩子能更好地倾诉、表达想法、并得到支持与理解,有利于他们形成活泼开朗、乐于助人的个性,与同伴、师长、周围的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发展出更加稳固的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内心的安全感和力量感,促进心理健康。纵观近年来发生的青少年危机事件,发现多数是由亲子冲突引发的,因此培养良好亲子关系是促进心理健康、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内容。在工作中,一方面要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课程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感恩父母、亲子沟通等主题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另一方面对家长进行心理培训。家长通过学习亲子沟通与合作的技巧,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调整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6照料者为“其他”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
访谈中发现,照料者为“其他”的学生,多数是由自己照料饮食起居或寄住于其他家庭中。在成长的过程中,因缺乏家人的关爱,安全感缺失,“爱与被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学生内心容易封闭、压抑、自卑,易产生心理问题。咨询中也发现有学生因此对自己产生无价值感,觉得自己无存在的必要,产生消极念头甚至策划自杀。他们需要积极的关注、陪伴、引导。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班主任和心理工作人员一发现此类问题学生应立即关注,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给予关爱支持,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同时呼吁广大学生家长,尽量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需要物质上的照料,但精神上的关怀更不可缺。家长应积极与学校形成合力,关爱生命,共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2019年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课题“中小学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研究”(编号:MJYKT2019-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徐立峰,卢卫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76-79.
[2]王极盛,李焰.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04):13-20.
[3]叶一舵,申艳娥.福建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96.
[4]姚立新.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1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