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峰
陆军边海防学院讲师
美军1996年出台了一套适应战场创伤救护的指南“TCCC”(Tactical Combat Casualty Care)即“战术战伤救治”。将战伤救治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火线救护(Care Under Fire)、战术区域救护( Tactical Field Care)、和战术后送救护(Tactical Evacuation Care)。“TCCC”的运用使得美军伤死率从二战时的19.1%和越战时的15.8%降至阿富汗/伊拉克战争时的历史最低点9.1%,美军将这一战场救治效率的提高归功于战术战伤救治理念的更新。本文借鉴结合美军TCCC模式及其普训项目,对我军院校战场急救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美军“TCCC”训练的主要特点
(一)训练内容贴合实战。
美军TCCC明确了三类人员的受训内容,包括所有参战官兵、救生员(相当于我们的卫生员)、卫生兵/医务官/空降救援队(相当于我军战地军医)。所有人员必须掌握七大项内容,包括①战术药物的使用;②止血;③开放气道;④静脉通道和静脉注射治疗;⑤口服药物治疗;⑥注射药物治疗。主要训练出血控制技术、张力性气胸控制过程中的止血技术、胸部针头减压技术、置入鼻咽部通气管打开气道技术、各种伤员搬运技术、神经毒剂伤的急救处理方法、骨折伤处理、疑似骨折伤员的处理程序与搬运措施和中暑或冻伤处理技术等内容。战斗救护员训练,除完成自救互救训练内容,还要组织建立静脉通道、填写战地医疗卡片、做好直升机转移救护伤员准备等内容训练,培训合格的战斗救生员每年还要继续进行医学教育。
(二)组训模式科学合理。美军主要采取理论考核和模拟训练等方式组织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受训者首先利用网络考核系统参加战场救护理论知识考核,通过后才能进行室内实操训练。一是理论学习。采取网络训练模式,每名美国现役与预备役军人以及西点军校在校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参加教学的训练和考核,至少答对70%的题目者方可通过。网络训练模式注重以受训者为中心,使用高质量的自救互救网上课程,使受训者训练时可以选择最优秀的教员为自己上课,改变传统训练模式中的“多对多”为“一对多”现象。二是实操训练。受训者在网络训练结束并测试通过后,需继续完成实际操作训练,主要在各大医疗模拟培训中心进行。每个培训点课程设置都不尽相同,可满足不同军兵种人员的救护训练。
每个培训点按照角色扮演场景、标准化伤员、简单任务训练和复杂任务训练等要求建设,建设方案设计保持最大限度的灵活性以适应模拟全尺寸场景(如创伤、大量伤员的救护和部署地区的军事环境等)的需要;使用高仿真的伤员人体模型、全尺寸的虚拟现实环境、患者检查室,以及采用全尺寸的手术室模型和模拟的手术场景用于训练。
(三)训练评定严谨正规。与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训练的“部队施训、部队施考”考评方式不同,美军主要采取培训和资格认证的“先训后补”兵员选拔机制。经过模拟训练中心的等级培训后,美军会统一组织考评并颁发相应证书,证书上设有有效期,需定期考核以保持证书的有效性。
二、美军“TCCC”对我军院校战场急救教学的启示
一要突出训练重点。战时需要什么,平时就练什么,在实际训练中,要把训练对象划分为救护员和普通官兵2类。学员队每个班都要指定1人兼任战斗救护员角色,接受相应专业培训。一是打牢基础“扎实训”。入学入伍训练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通气、心肺复苏”“六大技术”训练扎实。二是自救互救“强化训”。在暑期强化训练中将止血与包扎、固定与搬运结合相应的敌情和战术背景展开训练增强学员的战(现)场自救互救能力。三是综合演练“融合训”按照“仗在一起打,兵就在一起练”的思路,强化抢救组战伤救护训练。加强“寻找、接近、搬运和隐蔽”等战术动作训练,使技术、战术得到有机结合。四是针对需求“拓展训”。现代武器不断推陈出新,战场上可能出现的受伤情况也越来越复杂,适应战场需要就要赶在时代之前,就要主动作为寻求贴合实战需要的训练路子。比如在按纲施训,强化官兵 “六大技术”基础上,把溺水、中暑、晕动病、海水浸泡伤防治等技术作为官兵普训的拓展内容,力求接近实战环境,瞄准实战需求。
二要创新组训方式。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仅靠卫勤系统自身搞不成、搞不好,自救互救训练必须与军事训练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同步提高。一是与平时训练相结合。平时训练重点体现在按纲施训上,由机关推动、教研室实施,基础课目训全,重点课目训精,加强实际操作训练和战伤救治演练,提高战场自救互救能力。二是与演习训练相结合。将自救互救训练寓于演习等任务中,主要训练各种意外伤自救互救处置的能力,变闭门单练为开门合练,推动自救互救训练向前线靠拢、向实战聚焦。
三要配套训练保障。从计划、软件、硬件多方面入手,加强训练配套保障。一是规范训练标准。自救互救是一项专业技术较高的训练课目,必须坚持向技术要成效,以指导促规范。教研室要发挥协调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准备,对官兵自救互救训练内容进行梳理和规范,根据《战伤救治规则》《教学大纲》制定统一标准,明确训练任务,制定训练目标,完善训练教案,规范训练程序,细化训练步骤。二是整合训练资源。在训练计划上,把自救互救纳入军事训练,同步计划、实施、考核,常态施训、定期施考;在训练手段上,利用网络、视频、广播及军营板报等方式,强化训练认识,确保课目训全、时间训实、质量训到,防止偏训、漏训、弱训。三是加大训练投入。财力物力向自救互救训练倾斜,建立模拟训练室,配齐模拟训练器材,作为自救互救集训、研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