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关于城市化问题的几点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殷发萍
[导读] 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关“城市化”的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些争议之处。鉴于此,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城市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殷发萍
        四川省马尔康民族师范学校 阿坝州民族高级中学    624000
        摘要: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关“城市化”的教学始终存在着一些争议之处。鉴于此,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城市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出了当前高中地理学科中有关“城市化”教学的种种问题。随后,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提出了这几点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希望能够对广大教师同行有所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城市化
        城市化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城市化及其相关知识内容,学生可以充分了解城市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并取得对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等多层面知识的初步了解,进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地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发散、开放的思维模式。接下来将针对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城市化的问题,展开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深入探讨。
1 城市化的概念及教学目标
        无论是对哪个学科、哪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都必须先明确教学的目标,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接下来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具体的教学计划。但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来看,城市化的教学目标并不统一。例如,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对本课课例内容的讲解上,将大量的教学时间放在了对这些实例的讲解上;还有一些教师将教学目标放在了对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概念的讲解上,将城市化作为一个教学的整体,通过对一些主要课例的引入和涉猎,展开对该知识点的讲解。
        我们知道,城市化是一个发展过程,而非一种发展后的结果,因此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引导学生学习某个城镇群的城市化发展结果上,而是要以某个城镇群城市化现象为例,深入研究、探讨其背后蕴藏的作用原理和形成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将其与经济发展、人文地理特点等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和成因,尝试用这些理论性的知识推演还未发生的城镇变化趋势,以此增强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内化程度。
2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对常见的几种城市布局、城市功能区域划分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等几个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结合课本实例,掌握调查、总结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城市结构的形成规律和形成原因,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性。在教材中,编者举出了背景、香港、纽约这三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城市空间分布群,并对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这三个城市区域的概念、功能和特征进行了重点介绍,让学生们对于常规城市的分布特点和分布规律作出了初步的认识。随后,教材为学生分别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要求学生能够按照这样的汇总思路,对其他的城市地域群进行分析和整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身处的城市环境为例,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片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示他们所熟知的城市环境,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三种城市功能区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们展示本市、镇的平面地图,并引导学生将此前展示过的区域在地图中一一标注出来。当图片信息全部标注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再将本市的风向图、水文图和地势图展示给学生,组织学生根据课例中的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对本市的城市分布特点展开深入的思考。


3 城市化的教学研究方法
美国地理学者R.诺瑟姆 (Ray M,Northm)在1979 年总结、归纳了城市化进程的理论模型,即城市化进程标准曲线[1]。彼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现象并不明显,因此当时的学者并不具备足够的数据支撑其对全部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研究,因此该模型的反映对象和研究结果并不全面。随着时代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逐渐将研究的范围拓展到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上,并进一步将城市化水平曲线细分为发达国家的“S”型,以及发展中国家的“J”型。作为提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按照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规定,对这一研究过程进行了解,但这并不在学生的必修目标范围之内,并不要求在课上对学生进行讲解。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只需要掌握两种曲线的区别和应用特点,因此需要教师合理区分演绎法和归纳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时候,需要利用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学习“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时候,则需要教师通过演绎推理,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情况进行比照教学。
4 逆城市化
4.1 “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周一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汤茂林教授在2008年提出了高中地理教材中对于“郊区化城市化”这一概念的看法。他们指出,许多教材将“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这两个概念相互混淆,并多次使用“郊区城市化”的概念指代郊区化现象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而高中阶段的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郊区化这个概念,而非郊区城市化。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为学生作出有关两个概念的区分,同时结合对本城市向心集中和离心扩散问题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4.2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的表现与城市化的表现特点恰恰相反,但它又是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因此学生在理解这部分内容时常常会感到有些吃力。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城市化的空间发展进程,将这部分内容更加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可以以某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为例,通过展示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四个连续发展阶段,同时为学生补充该城市的历史发展背景,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高中地理教学中无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高考卷面表现、地理学习思维都占据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教学地位。近年来,随着专业学者们在“城市化”领域的研究进程不断加快,教材中保留的一些内容也成为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的重难点和争议点。然而,无论教材的设计如何,教师都必须秉承着与时俱进的教研原则,充分学习先进的研究理念,为学生打造更为优质的地理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王静.高中地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探索——以《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8(31):88-89.
[2]刘茹,陈传明.高中地理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建构的探讨——以四个版本教材中“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03):48-50.
[3]贺江涛,张胜前.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以“城市与城市化”[J].地理教育,2015(11):45-46.
[4]卢施恩.Google Earth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实例研究──以“城市与城市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5(Z1):68-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