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文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 343100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劳动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通过开展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综合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切实增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
通过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充分锻炼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明确劳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开展劳动教育,借助于劳动教育的方式,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
一、劳动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1、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教师不注重让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对于学生来说,虽然在小学阶段学习到了相应的知识,却没有树立劳动的意识。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劳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成长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进行劳动锻炼,不仅仅能够掌握劳动技能,也能让学生在动手时进行思考,从生活中得到启发,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
在当前的阶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立意识,有着更为深远的价值,能够为学生的人生成长提供相应的助力,教师应将劳动教育看成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方式,切实发展学生的自立精神。通过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学生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美好的明天是要依靠自己的双手得到。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类和外界进行互动,离不开劳动的方式。借助于劳动,个人能够和团体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劳动为契机,切实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交流,掌握人与人正常的沟通方式,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一个交流的意识,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
1、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课程,制定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
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学校应重视在课程中增设劳动课程,让学生通过专门的学习时间,系统性的掌握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劳动的意识。根据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布置相应的劳动课程内容,制定不同的劳动要求,保证劳动课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劳动课程教学的作用,保证劳动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落实到实处,切实增加学生的劳动素养。在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通过开展劳动课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让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精神,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完成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动手能力,不能制定较为困难的教育目标,而应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找一些适合他们的劳动方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学习个人卫生整理、基础性的劳动内容,通过降低劳动的难度,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劳动,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性。针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高劳动教育的难度,比如开设烹饪、插花等课程,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能从侧面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
2、将劳动教育和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劳动教育并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重视将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通过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真正做到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来。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开展更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作为本校的一个特色文化,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将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高效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让学生在学习其他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同时,通过劳动促进学生认识学科理论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质量。
例如在开展语文、政治等学科教育时,教师可以在其中为学生讲述劳动精神,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树立劳动的意识。在开展数学、化学等学科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传递劳动技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劳动时的小技巧,提高学生的劳动效率,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
3、组织开展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进行实践,通过让学生开展实践的方式,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来,切实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识劳动。在学校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打扫校园,美化自己的学习环境,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中种花,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增加劳动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堂外的时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组织建设兴趣小组,让学生成立社团,通过这样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组织开展研学旅行、春游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认识劳动,发现劳动的价值,树立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受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认识到劳动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劳动。
学校也应重视为学生建设劳动基地,为学生的劳动提供一个合适的场地,如建设一个学生实践活动室。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营造一个劳动氛围的方式,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如在学校中利用黑板出一期关于劳动的黑板报,建设文化长廊。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的外部环境,切实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渗透劳动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劳动,树立劳动的意识。
4、形成规范化的劳动评价方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了更好地保证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师应重视对于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通过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准则,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于学生的劳动效果做出评价。在评价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参与劳动的次数、劳动的态度、劳动的难度都计入个人档案中,对于学生的劳动课程学习效果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也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的标准之一。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出发,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规则,通过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也进入到评价中来,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小组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丰富平评价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素质教育的目标下,教师应重视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利用好劳动教育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全的体魄,真正做到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实处,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参考文献:
[1]徐伟伟.筑牢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生活化立德树人的基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6):59.
[2]张礼永.教育与洒扫的千秋之变——最简单的劳动教育形式及其应注意的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6):15-28.
[3]廖肇银.用劳动书写别样童年——记赣州市南康区第五小学“劳动创造美”综合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J].江西教育,2020(16):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