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 《中国教工》2020年12期   作者:刘琳
[导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刘琳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育红小学  山东省聊城市  252000
        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从教育本身提出的,也是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经济全球化人才竞争需要的一代新人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10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强调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为教育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策略
        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这种教育是要把小学生从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压抑中解放出来,恢复他们的天性,挖掘他们的创造性,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并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创新教育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创新教育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么做。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即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我们的任务是要在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强迫多于引导,灌输多于启发,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交流、合作、参与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创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例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自己寻找素材补充、调整教学内容。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整理和复习课中,教师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鱼儿乔迁新居时,在哪个物体中最舒适、最宽敞。教师出示三个不同的鱼缸后,让学生先观察,再往鱼缸里倒水,让学生观察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创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 “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思维品质、发展个性、特别是创造性的园地。还让学生有目的地参加“新世纪、我能行”等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鼓励学生自由地、甚至标新立异地进行探索或创造活动,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三、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主动学习制作CAI课件的设计等,把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不断的兴奋、不断的激动中展开思维活动,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上数学课《***》,虽然教师备课时制作课件的时间多花了一点,但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它要比黑板上画一画,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有的甚至在黑板上画也画不出来,而多媒体上应有尽有。这样的教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活动落到实处,灵活运用能激发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体验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经历某种模仿的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主动参与到对知识内容的构建中去;挫折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演示预先安排好的思维受阻的现象,让学生看到教师在解决问题时所经历的“挫折”,以及如何在若干次“挫折”后又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结论。
五、创新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气氛,会给教师和学生愉悦氛围的刺激,使师生双方精神焕发,思维活跃,灵感迸发。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情感交融,心理共振,配合默契,使教师教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学生学的最佳心理状态相吻合,激发师生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消极的或对抗的课堂气氛是一种消沉的紧张的氛围,它会使师生态度消极,关系疏远或对抗,使学生情绪低落、思维反映迟钝,注意力转移,甚至会出现学生破坏纪律,制造混乱的行为,从而严重地制约师生教与学积极性创造性,使得正常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效益更是无从谈起。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①用微笑面对学生,微笑是人际交流中一种最好的方式,微笑让学生对教师没有惧怕感,课堂气氛温和,如果教师板着脸孔,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让学生感到压抑,学习有紧张感,课堂气氛变得生硬、冷漠,不利于教学的开展;②给予学生鼓励,教师不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别,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获得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放下严厉的批评、呵责,多鼓励、表扬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闪光点,给予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表情,对学生的刺激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③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还可奖励学生小红花、作业本等物品,这样让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地创造力
六、创新教学反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形式。批改作业,用“×”、“√”等判优劣正误,学生看后往往要么不高兴,要么无所谓。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改变了方式:批注应注意什么问题、加上鼓励性评语、要求学生反思悟错等。这样做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认真改正错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策略很多,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