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6卷12期   作者:陈小泉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森林的应用面积不断增加
        陈小泉
        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530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森林的应用面积不断增加,对森林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当中,这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更多矛盾,另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对水资源形成的浪费问题也较为严重,对动植物的整个生存环境形成了破坏作用,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更是有直接关系,在城市发展中人们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因而如何实现对城市中水资源的充分应用是国家以及相关单位重点关注的内容,文章中将会针对此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规划;方法
        引言
        当前,对我们而言,城市是一个供人类生活、生产的大环境。而这个大环境的布局优劣则取决于一个城市建筑设计与规划建设的营造是否合理化。站在宏观角度上看,其主要取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其推广应用、城市自然生态平衡的结果。而站在微观角度上看,其主要取决于城市建筑节能措施是否具备很高的工作效率以及绿化系统创造的效果。当然,上面所阐述的这些要素是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并能够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着建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海绵城市,也就是通过城市规划以及相应设施建设来提升城市水资源存储与调配能力的一种城市建设理念。海绵的储水与释放水资源能力有目共睹,在城市建设中运用这一理念的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一些具有储水、防水功能的设施、建筑结构建设来对城市中的多余水分,如降雨等进行存储与优化利用。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必然集合水资源净化技术,保证水资源储存再利用的优越性。在我国很多地区,雨季来临时降水非常丰富,如果不采取措施进行降水储存与固化就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对城市规划及建设进行技术措施优化,提升城市水资源存储与调配运用的能力,控制洪涝、干旱灾害的影响,能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更加安全保障。
        2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原则
        2.1因地制宜的原则
        任何一个城市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以及区域性,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以及优势条件也是不同的,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够更多的针对其所在城市的区域特点,针对性的采用措施进行建设工作,例如城市建设中的水资源等能够充分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区做出相应处理,因而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2.2生态、安全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将生态理念始终作为重要理念进行遵守,也即是说在海绵城市的规划中要充分关注到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对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也需要进行关注和提升,保证水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城市的安全,让城市中各项基础设备更加完善,根本上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和水平。
        2.3规范建设原则
        建设城市过程中,对规划设计方案要最快速度的完成,不仅需要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将生态问题加以关注,还需要将城市中的水文条件以及数据信息等进行完善,针对城市中各种设备采用充分衡量其性能,例如需要充分考虑设备维护与建设成本等等是不是与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相适应。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3.1积极修复城市天然海绵体
        海绵城市理念及技术并非凭空运用的,应该以城市现有天然海绵体作为依托,城市内部及周围区域存在的绿底以及湿地、水系等都可以作为海绵体进行过量水存储与调配。

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期内,很多城市对于天然海绵的认识不足,对于湿地以及河川水系的生态保护不力,影响了天然海绵体的实际效果,因此需积极做好天然海绵体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首先,要通过政策规划以及立法等方式设置保护区,对天然水体进行综合保护,确保其水资源吞吐能力。其次,要通过生态技术手段进行河道清淤以及问题整治,提升城市区域内水系的生态运行能力,保证其水资源配置效果。最后,可以采用搭建生态走廊的形式,进行生态元素的科学整合,在天然海绵体中形成完整的生态体系,优化其在降水保存与释放中的作用。
        3.2对生态海绵体进行人工改造
        可采取人工建设和改造的方法解决缺乏天然海绵体的城市问题。我国国务院曾经对城市的基础建设方案给出了详实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了下沉式绿地和湿地公园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不仅可以使城市的静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改善,对于地下水的补充和雨水搜集、蓄洪排涝都有所裨益。要想成功建成城市海绵体,还可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建设人工绿地、园林,发挥其削弱污染、排放污染的功能效用,提升其对雨水的海绵存蓄作用与面对洪涝灾害的应变能力;二是构造一个城市水系统。例如近年来,武汉的“六湖连通”和“大东湖”大型生态改建工程的实施;建立了“襟江带湖”生态体系,促进其现有自然水体调节功能的充分发挥;三是转变传统的建设工业和居民区模式,以及老式绿地结构。首先,需要将集中绿地建设打散,形成为小面积下沉式绿地;其次,在保证其与建筑面积和投资成本稳定不变的基础上,还要使雨水外排量下降,并且巧妙利用雨水资源,消耗减少雨水径流;最后,可通过低影响开发理念改造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借此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此外,还要采取滞留塘式、下凹式等方法,同时将利用绿地景观资源和雨水搜集设备搜集得来的的雨水,运用于整个园林的水循环,大幅提升绿地的透水面积。
        3.3人工仿生海绵体的构建
        人工仿生海绵体是建立一种蕴含天然海绵体功能,但实质是利用科学技术以及手段,以实现雨水蓄水、透水和回收等功能的海绵体。其不仅能够搜集和蓄积雨水,并且还能释放净化过的雨水。其建设措施如下。(1)与绿色建筑设计相结合的人工仿生海绵体,主要是以建筑为基础来进行建造,使用科学的设备分离建筑内部的黑水以及灰水。二次利用灰水对于减少建筑用水有较为良好的效果。要达到节约用水的目标,可以设置集水罐以及透水屋顶等方式,从而对生活用水或建筑景观用水进行净化。(2)最大限度地搜集雨水。在道路和广场等水循环系统当中建设雨水收集设备,以实现雨水的充分收集以及提升其下渗能力,以免使得洪涝灾害出现,积极促进再生水设施的建设,构建良好的水循环利用系统。(3)有效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通过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数据应用进行雨水水量以及城市洪涝险情的预测和分析。通过计算清晰了解构建海绵城市过程之中的不足之处,实现现代高新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的目标。
        结语
        城市化工作的进展从本质上反映着我国的现代化程度,我国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也为城市化的深入推进提供相应的经济基础。但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因规划不合理以及开发速度过快引发的城市生态环境紊乱问题,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暴雨时期严重的城市内涝现象,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全新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文先从海绵城市自身价值的剖析入手,并对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问题所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措施,希望可以对今后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周慧.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南宁市昆仑大道片区新区规划研究[D].广西大学,2018.
        [2]徐浩.以海绵城市为导向的街区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19.
        [3]邓国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J].建材与装饰,2018(26):147-148.
        [2]仝贺,王建龙,车伍,李俊奇,聂爱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南方建筑,2019(04):108-114
        [3]李淑玲.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22):91-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