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娜
13102619900216****
【摘要】目前,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单纯人口迁移向人口大规模迁移过渡,并伴随着结构转型和升级。因此,开展科学的城乡规划是十分必要的。相关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城市化的发展将逐步向郊区化的方向发展。郊区发展到相应阶段后,将极大地促进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城市、县城及乡镇的规划与管理是城镇化建设的三个部分, 而村庄的规划与管理则是乡村建设的重点, 总的来说,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相辅相成, 有着紧密联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建设
社会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与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完善,这一背景下,城乡规划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挑战,传统城乡规划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如何顺應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推行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是重中之重。受相关因素影响,具体工作过程中面临一定困难,如何解决此些困难,提升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1城乡规划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1城乡规划建设的体制不够完善
城乡规划建设体制完善与否,深刻地影响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建设体制至关重要。而纵观中国城乡规划的体制建设,在多年发展的锤炼下,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进程。
1.2城乡规划建设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
在对城乡进行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各级政府比较注重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的调整、投资环境的改善等,而忽略了对乡村的建设力度,这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城乡之间在规划建设、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呈现严重失衡状态,使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
1.3城乡规划科学性、合理性较差
国内的很多城市,为了追寻短期利益,丢弃了对城乡建设的长远规划,导致城乡的空间布局呈现不协调的状态,极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1.4城乡规划建设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不足
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时代的更迭并未湮没文化的传承,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流传至今,带着历史的韵味在当下的社会熠熠生辉。但是中国城乡规划建设中,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严重不足,为了追求当下的利益,不惜對其进行破坏和拆除,这对于有关领域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是十分不利的。
1.5农村规划以及编制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相应的调查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建设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其中农村的具体规划以及编制的质量层次不齐。规划的方式以及实施的形式都过于陈旧,没有很好的对村庄的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导致其规划严重落后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求。
1.6农村基础类设施不健全
在农村的建设规划中还存在基础设施落后、不健全的现象,从农村目前整体的基础设施配置的形势来看,其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对房屋的具体排序上,还是道路的建设上,都充满着随意性,缺乏公共类村民的活动场所。
2城乡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大《城乡规划法》的宣传力度
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规划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地方法宣传贯彻《城乡规划法》,此外,还应向广大城乡居民宣传城乡规划建设的相关制度、宅基地审批、申请条件以及报批等程序,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规划建设意识,并尽量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认真总结城乡规划建设方面的经验,并对之加以大力推广和交流,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人们认识并支持城乡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依法规划、科学规划、人人参与规划的良好环境与氛围。
2.2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
要在逐步健全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的同时,按照城乡统筹和先规后建的原则,综合考虑城乡之间、局部与全局、近期与远期、发展与保护等各种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促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协调稳步的推进。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争取更多的人们参与到城乡规划中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凝聚力,不断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城乡统筹规划。此外,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保持城乡规划建设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一致,进一步增强城乡规划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构建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
我国可持续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战略总目标,是构建满足城市基本机动性,支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安全、高效、经济、公平、低碳、低污染的绿色交通系统。城市可持续交通系统的构四、以全方位的可持续交通系统引导城市高效节能运转建,既要符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的需要,同时要体现低碳生态城市发展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构建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推行TOD模式;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城市规划中要切实体现可持续发展交通的观念,把城市交通的系统观和可持续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在管理和引导层面,通过交通需求管理实现对交通总量、结构和分布的调控。
2.4强化功能分区规划
在很多城市,从地理上分隔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或办公区成为城市蔓延、交通堵塞和污染加剧的来源。新兴的城市规划专家已引导人们返回到基于紧密联系的居住区为基础的城市规划模式上,在功能分区和结构上强调生活—生产—休闲为一体的结构特色,小区居民能够方便地工作、生活、娱乐,避免了交通拥挤之苦,并减少了交通工具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有利于避免居民经常使用私有汽车作为旅行工具。根据当地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建设块状或带状的林地和绿地,使之能够辐射整个城区范围,既起到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吸收噪声作用,又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
2.5重视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
城市和区域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城市间、区域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城市越发展,这种交换就越频繁,相互作用就越强。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环境、文化底蕴和建设条件,要尊重、研究、发扬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优势,彰显个性魅力,制定实际的、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方案。融“山水城市”、“园林城市”“花园城市”、“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健康城市”、”绝色城市”等于一体,既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又给人们一个醒目的形象。因此,注重生态城市间、区域间的分工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建设的协调发展。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就目前我国的城乡规划建设来看,其处于一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而城乡规划建设的内容保罗万象,包括庞大的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规避。这就要求有关部门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城乡规划建设的稳定协调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永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广东城乡规划改革探索[J].南方建筑,2017,2(04):4-8.
[2]赵丹,何永.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生态导向的城乡规划变革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2018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