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绍兴市技工学校
摘要: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青春的你们是祖国最强有力的建设者和缔造者,而作为一名学建筑的建设者,我们肩上的责任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中国建筑近代史 洋楼 洋式建筑 新式建筑
提到洋楼,同学们并不陌生,我相信在做的很多同学都喜欢洋楼,我也是非常喜欢洋楼的外观,很风情,很有历史沉淀。那么,到底什么是洋楼呢?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这些在中华大地上有着特殊意义和地位的洋楼。
一、中国近代史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提到中国近代建筑,就不得不讲讲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大家都知道,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我们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二、特定历史背景下对建筑(洋楼)的影响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
三、新时代下由洋楼引发的建筑行业的设计思考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反作用于政治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时代下中国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与我国的政治制度息息相关密不可分。2020新冠肺炎疫情下,雷神山火神山两所医院短时期内的拔地而起,疫情之后各个建筑工地的飞速发展,无不在向我们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已经不是在百年前的那个依靠西方列强才能发展的国家,我们的祖国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都已经足够撑起我们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任何行业,任何时候,只要读懂中国历史,读懂时代背景,读懂世界局势,才能更好地师夷长技以制夷,完成祖国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李维利 《手绘津门洋楼》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年09月
【2】宋路霞 《洋楼沧桑》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