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顺 孔凡元
瑞森新建筑有限公司 250102
摘 要:IPD模式是以追求项目整体价值最大化为原则的一种全新交付方式,其集成思想包含对建筑系统的集成、对建筑过程的集成、对项目组织的集成和项目信息集成。其核心是团队组织的集成,而团队组织集成的核心是基于信任的共同协作。目前IPD模式的实践应用还存在一些障碍,本文尝试对其内容和解决思路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IPD模式,集成思想,整体价值,高性能建筑
1、引言
建筑行业传统的设计-招标-建造(DBB)模式下,业主一般分别对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招标,并按照线性顺序开展工程项目的建造工作。随着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长,这种模式的应用缺陷日益突显,它无法有效解决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沟通协调问题,容易造成过多的变更或返工,导致工期延误、预算超支,难以实现业主的预期目标。
在此背景下,集成项目交付(IPD)模式作为一种更新的项目交付模式被提出,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它以追求项目整体价值最大化为原则,集成了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参与方,统一了业主方与各参与方之间的目标一致性,让所有参与方更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技能和经验,实现建造满足甚至超出业主预期的高性能建筑。
2、IPD集成思想的内涵
2.1、建筑系统构造的集成
建筑物由基础系统、结构系统、外墙围护系统等不同功能的若干系统组成,IPD模式旨在考虑并努力实现建筑系统的整体性,使建筑系统互不冲突,相互衔接集成,以利于发挥更优性能。
2.2、项目建筑过程的集成
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明确价值需求、设计、建造和运维四个过程阶段,设计阶段尤其重要,直接决定了建筑最终显现的状态和性能。IPD模式提倡在设计阶段就让关键方尽早参与,集成各阶段专业人员的技能和经验,避免重复设计或返工影响,并考虑运维因素,以利于满足既定目标、使建造完成的产品满足业主需求。
2.3、项目团队组织的集成
要达到建造过程的集成化、实现集成的建筑系统,必须有集成的团队组织进行推进落实。IPD模式通过采用IPD合同作为保障和辅助手段,将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参与方人员集成在一起,组建跨职能多专业团队。团队参与成员相互信任,通过同地办公等形式实时透明地进行沟通协调;运用精益生产管理思想,分解和量化工作指标以了解和跟踪工作进展情况,尽早发现并解决问题。各团队成员首先考虑项目整体利益,而非维护各自个体公司的利益,根据项目核心价值分配资源并做出决策,实现最终一加一大于二的共赢效果。
2.4、项目信息情况的集成
集成的项目团队实现过程集成化、创建集成的建筑系统,还需要借助于集成共享的项目信息辅助决策。IPD模式借助于BIM技术,通过各种可视化和模拟仿真应用,实时全面地获取最新项目信息,大大提升了进行相关决策的效率,可以在工作前期尽早暴露问题并在其变得严重之前就加以解决。
3、IPD集成思想的实践障碍
3.1、参与各方的盈利属性影响信任基础。
IPD模式的核心是集成建筑团队组织,组织集成的核心是基于信任的共同协作。参与方首先是个体的公司,要获得生存发展,具有盈利的天然属性,所以参与方更多关注于IPD模式下实现业主项目整体价值最大化、是否能够为其带来更大的利益。参与方在市场环境不好时,为避免自身利益受损,也会自发选择更低成本,而忽略项目整体价值。项目协作过程中一旦认为自身利益可能受损,就会削弱相互的信任基础,进而影响集成团队的共同协作效果。如何通过合同约定或激励措施使个体参与方坚定对IPD模式的信心,实际操作中尚有一定难度。
3.2、拥抱新模式的主动性不足。
IPD模式要求各参与方应具备变革的意愿和相同的企业文化,应全部接受IPD理念。现实中多数参与方更习惯于传统模式,对于掌控熟悉的内容更有信心。IPD新的集成思想下是否能够盈利或节约成本、盈利或节约具体实现多少都尚未可知,并且项目最终最大化价值的实现依靠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协作,一旦某个节点回归传统、出现延迟或停滞,会对IPD项目整体进展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多数参与方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传统模式进行建造,以实现自身可掌控的稳定利益。
3.3、对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不够。
目前国内对于IPD模式的集成理论研究尚未完善成熟,如何在多方关系型合同下清晰界定多个参与方的责任义务,并进行合适激励,国内尚无成功先例。IPD模式倡导“共享收益、共担风险”,作为参与方,其收益与风险是否匹配、会影响其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影响IPD项目实现整体价值。并且目前IPD模式更适用于大型的复杂项目,常规项目采用传统模式即可满足业主的一般需求,IPD模式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3.4、国内外建设环境存在差异。
国内目前尚未颁布IPD模式多方关系型合同的有关政策法规,制约了IPD模式顺畅地得以应用和发展。建筑行业传统模式下更习惯于通过明确清晰的权责利的区分,落实责任、解决问题和冲突;IPD模式则是通过制定解决问题的权限层次和约定不同权限层次的处理时间和责任,快速妥当地解决问题,从而保障项目顺利进展。IPD模式模糊了各参与方个体的组织界限,对责任界定不清晰时容易造成主观意识上推脱和逃避责任。国外虽有不少IPD模式成功案例,但因为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差异,相关理论和合同条文等并不能完全照搬到国内。
4、推进IPD实践的设想
4.1、培养规范的市场环境。
IPD集成思想中,倡导包含成本数据在内的所有项目信息透明共享,而市场竞争机制下成本价格透明、往往带来的是更低的价格和压缩的利润。如何在IPD模式通过追求创造最大化的项目整体价值,从而保障各参与方个体获得更大的利益,需要政府主管部门从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市场行为等层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应使好产品/服务具备好价格和好市场的土壤,各参与方才会更有意愿通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最大化利益,才会有更多的业主单位和设计、施工企业积极探索多元化建造模式,从而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2、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培训。
IPD集成思想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继续探索多方合同在国内建筑行业的实践应用,完善风险分配及利益分享机制,并推出适合行业现状应用的合同文本指导模板等。下一步可通过行业协会或市场机制开展理论实践培训,使IPD模式在项目实际应用层面更易于操作落实。
4.3、推广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
成功案例是最好的推广和激励手段。通过成功实践的IPD项目,让市场看得到IPD参与方可以通过集成化思想的运用,和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减少或避免浪费,从而使参与方获得较传统模式下更大的利益空间,产生示范作用,也才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到IPD中来。
5、结语
IPD模式在国内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尽管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但IPD模式可以实现最大化的项目整体价值,同时让项目所有参与方获得更大的利益空间,有着巨大的优势。随着经济和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IPD的认识会逐渐成熟,IPD的实践条件更完善,相信它的应用前景是光明和广阔的。瑞森新建筑作为IPD集成思想在国内实践的先行者,致力于推进IPD模式的发展,助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Integrating Project Delivery》
[2] 祁湛伟 王广斌等 《面向医院建筑项目的IPD模式应用研究》
[3] 张连营 赵旭 《工程项目 IPD模式及其应用障碍》
[4] 杨一帆 杜静 《建设项目IPD模式及其管理框架研究》
[5] 何清华 何祎林 《集成项目交付(IPD)模式合同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