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丽
高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 潍坊 261500
摘要:规划设计是合理分配与使用土地资源的重要前提,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土地规划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加速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进程,以提高土地规划管理成效。建设统一标准设立、实施方案本土化、数据业务整合的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平台,对提高我国土地管理成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工程;信息化技术;具体应用;发展趋势
引言
在对土地进行利用及总体规划时,要依照土地资源,提前对实用性评价的结果进行调查。国家经济的发展规划及每年的计划都是由国家相关政策指标决定的。深入落实国家的相关政策,始终维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让土地利用管制对土地使用类型进行约束,实现集约化利用。对土地使用进行有效规划,也是我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宏观调控的方法之一,故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动态、有效的管理。
1设立相关信息系统的重要性
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以国家制定和出台的相关计划为前提,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处理。土地调查基本上都使用测绘技术展开,故要把土地资源的显示情况绘制在土地利用的现状图上,并作出相关的土地调查报告。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规模和精度要求展开,工作量很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这样一来,调查的周期就没办法得到保证,在结果出来时,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会有一些新变化,而这种变化发生的周期一般都不会很长,以往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可见,要使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构建土地信息实时监控系统,给土地的利用和规划提供有效信息。一段时间之后,依照当时的社会经济实际发展步伐和相关政策,需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出修订工作。这样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修订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动态的规划形式。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有效构建,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劳动成本,有效提升规划修订的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完成规划修订工作。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信息化管理水准必须高。很多行业都用高科技进行规范化管理,让信息化的水准和能力得到有效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实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其展开有效的动态监测。
2土地规划信息系统的功能及数据流程
土地利用信息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大方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环节其实就是对土地利用调查成果和基本信息进行建库。主要包括:(1)图像、属性等方面的统计工作;(2)按照变化更新的数据,并在第一时间对库中的内容做出修改,确保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准确,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一定的分级管理、统计分析和查询输出。在土地利用规划环节,主要是用辅助决策编制的形式对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进行编制处理,构建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库;检测规划实施过程中关于土地利用时空发生的变化,并对其实行技术、行政以及法律上的管理。与此同时,要对规划开展过程中的效益展开深入的分析处理,并对规划进行更新,从而优化土地利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3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均已在土地规划管理上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地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均暴露出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地区的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起步较晚,且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影响,导致土地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加之管理人员对土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全面,缺乏相关经验与专业知识技能,严重阻碍了系统建设进程。
二是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期长且投入大,无法实现与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步展开,加之又同时涉及规划布局与指标等要素,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后确定,导致系统建设严重滞后于规划编制发展。三是当前的土地规划体系分为省市县乡村共五级,各级规划定位、战略目标存在较大差异,系统信息量、侧重点也多有不同,且存在横纵之间的复杂联系。应当尽快建立统一的系统建设标准,统一软件接口与文本格式等,真正实现数据信息共享,规避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等问题,最终实现各级规划管理系统高效融合。
4土地工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1建设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
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采取自上而下的编制方式,各级土地规划基础图的比例尺不同,给各信息化平台的衔接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在本次设计的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应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数据库,还需加强土地利用现状、总体规划等基础数据库建设,从而为各级规划编制与总体规划审批提供价值依据。
4.2加强系统数据交换
同级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对上级部门的土地审批工作展开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审批基准也应当以同级信息系统为主。省市级同时掌控管辖内的县级信息系统与城区信息系统。对此,需要加强各级系统控制,尤其是县乡级库与省市级系统间的管控,并应当满足数据交换的要求。审批后自动在省市级库中同步更新,以缩小省市级库、规划审批之间的精度等指标要求差异,同时能够规避重复工作现象。除此之外,应当加强数据的现势性与共享性。数据是系统建设与维护运行关键要素,尤其是高度共享的数据,能够进一步促进系统效能的发挥。数据共享范畴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需要体现在行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共享,还需实现行业间的数据集成。同时,需在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空间数据库技术等,合理设立城市空间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平台,从而为规划管理工作展开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应当强化数据时效性特征,即根据业务特征定期更新数据,提高数据现势性与完整性,其中不乏影像等类型数据。
4.3落实监测与评价机制
为确保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应当加强对规划方案执行的监测力度,实时检测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落实情况。土地规划信息化系统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当综合城市建设用地动态监测与土地利用现状更新、地籍变更调查等,采取综合监测手段,实施监控土地利用变化与规划方案实施情况,以全面掌握规划落实情况。总体规划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不能忽视,掌握规划情况的同时,应当加强评价体系的设立与优化,落实土地规划方案的同时,逐年评价规划方案执行效果。加强实践经验总结,了解与补充总体规划实践中的不足。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符的规划项目或计划,应当严格围绕评价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动下,土地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越发自如与成熟,尤其是各种土地管理政策规定的颁布,宏观调控层面上的土地规划地位不断提升。规划信息系统是基于现代GIS软硬件技术的规划编制管理应用软件,在创新规划编制与金土工程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应用价值。但我国土地规划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晚,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还需加强对国外先进国家系统建设经验与技术的借鉴,有效扭转国内土地规划管理现状,确保系统在规划编制、管理等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价值,从而为土地规划审批与用地执法检查、耕地保护等工作展开提供便利。
结束语
未来,信息化技术必将在土地工程行业获得广泛的应用,并且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重大的贡献,推动土地工程行业快速发展,为国家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尚玲.分析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民营科技,2019(2):83.
[2]石岩.建立土地规划信息系统对土地资源的动态管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1):65.
[3]张仁祥.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