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珊
桐庐县林业水利局 浙江杭州 311500
摘要:林业病虫害作为林业资源保护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影响着林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基础建设。各地政府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方法,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切实做到林业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保障林业资源长治久安的发展。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产生原因;防治策略
引言
森林病虫防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也是一项难以把握适中的技术问题,由于全球生态环境和季节更替等方面的变化,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难以开展。就国内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而言,植树造林在苗木品种的选择及科学的防治方面还存在较大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林业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快森林防治技术体系的建设,采用先进的防治手段并做好生物农药喷洒等方面的工作,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全方位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1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1.1病虫害种类较多
由于林业病虫害的种类相对较多,在进行防治的过程中具有的困难也较大,不仅会对森林植物带来较大破坏,还会阻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例如,我国某地的森林面积高达254万hm2,森林覆盖率为9.04%,但是平均病虫害为害面积达到了18万hm2,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损失,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也阻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程。
1.2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
随着我国多地森林公园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森林面积覆盖率也在不断增加,但是森林中种植林木的类型却仍较为单一,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较大的威胁,使林业病虫害的面积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发生林业病虫害的情况日渐严峻,出现了害虫越冬死亡率降低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虽然部分地区的林业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但是防治效果并不理想,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原因仍是防治不及时、防治方法不科学等。
1.3病虫害暴发趋势迅猛
由于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部分病虫害产生较强的抗药性,虽然在防治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提高,造成了病虫害反复发生的情况,阻碍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已经处于病虫害发生的中晚期,则情况更为严重,此时会出现大面积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根除。还有些地区每年都会暴发病虫害,呈现出区域性发生的特点,因此,林业相关部门还应大力提高病虫害监测预报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防治,以保障防治效果。
2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
2.1防治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林业病虫害防范工作没有正确的认知,缺少防范的强力意识,对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部分偏远山区技术较为落后,人员较为稀少,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人们为减少防治工作量,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的使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防治效果,但就长期防治而言,其影响微乎其微。
2.2育苗方式落后
由于林业管理部门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知识普及的匮乏,导致部分林业种植户片面的认为仅靠农药,就能做到全面防治。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忽视了农药配比的科学性,增加了病虫害的抗药性,无法有效地进行病虫害防治。此外,化学农药不仅会消灭病虫害,还会影响其他的有益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生态系统,造成自然环境的恶化。
2.3经济投入较低
近年来,由于人们更加注重林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降低了林业防治的投入成本,继续使用传统的、相对较落后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忽视了技术人才的培养以及专业知识的普及。政府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发展扶持力度不足,相关工作流程、检疫工作不够完善。
2.4自然林木面积逐渐缩小
目前,我国林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由于过度砍伐,导致自然林木面积急剧降低。大部分林业种植户都是人工种植,采用集中化的管理模式,且种植品种较为单一,缺乏自然环境中树种多元化的特点。生态链循环不稳定,病虫害的天敌较少,阻碍了林业病虫害自然防控系统的形成,经常会出现大面积林业病虫害问题的发生。
3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
3.1完善营林管理制度体系
对林业发展而言,科学完善的制度是保障发展顺利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确保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有效实践的保障。林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完善营林管理制度体系,尤其要重视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制度建立与完善。针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对其各个环节与流程均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务必要为防治工作的高效进行提供保障。由于防治工作贯穿整个营林管理,因而在完善相关制度时不能局限于病虫害防治,而是要将其与营林管理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在营林管理的各个流程均要落实相应工作,有效提升防治水平。从一开始的营林规划阶段,就需要从树种选择、天然林比例等方面进行制度建设,之后的树苗培育、树木移植、森林管理、树木检疫、药剂使用等各个环节更是要明确标准和规范,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开展营林工作,有效保障病虫害防治效果。
3.2完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
在森林出现问题或爆发病虫害后,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手段进行应对和防治,能够将损失与破坏降至最低。林业病虫害监测需要从多个方面同步展开,林业部门及相关单位需要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建设足够数量的防疫站,同时对林区气象、土壤等情况进行及时监测与了解,针对林区常见、主要病虫害发病规律进行总结,定期做好森林检测工作,从而建立综合性的林业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相关人员必须及时上报并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应对,不可等病虫害爆发后再进行应对和处理。
3.3做好常见病虫害防治预案
针对林业常见病虫害制定防治预案,不管是在平时的病虫害预防中,还是在病虫害爆发后的应急治疗中,均需要严格按照预案规范执行,有条不紊地开展防治工作。林业病虫害种类较多,其中常见病害有白粉病等有霉菌引起的病害,根腐病等由细菌引起的病害,花叶病等由病毒引起的病害。而虫害又可以根据吸食方式分为食害性以及吸汁型两类。针对不同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特征、防治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完善的防治预案,如涂药、打针注射、树根埋药、挂吊瓶等化学防治方法,隔离、仿声、诱杀等物理手段等均应当在防治预案中得到充分体现,另外防治预案中还应当重点关注防治时机,在各种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针对性的重点防治。
3.4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将先进技术应用于林业病虫害防治之中能够取得良好成效,进一步提升防治水平。摒弃传统的一味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尝试和应用各种防治方法,同时谨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强调经济效益、生态环保的协同发展,尽量在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病虫害选用市面上的生物农药,利用人工机械进行害虫捕杀,可以在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水平的同时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结束语
综上可知,病虫害对林业发展的影响和破坏极为严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治,那么将会带来难以预估的经济损失以及严重的生态破坏。对此,林业部门应当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做好规划工作,投入足够资金与资源支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防治技术水平提升,全面改善防治效果,为林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戴智理.林业主要病虫害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农技服务,2016(6):162.
[2]张涛,赖满秀.林业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3):92-93.
[3]李清涛,张宏敏,韩耀军.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意义和防治方法[J].农民致富之友,2016(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