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东
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规划建设环保局 广西柳州 545003
摘要:智慧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股新型的城市服务力量地位越发突出,在经过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变迁后,我国的城市已经逐步具备城镇化、信息化的特征,而智慧城市则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全新形式。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引下社会管理、民生保障、公共安全、城市服务等方面都将作出重大的变革,是社会经济朝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此,文章结合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系统架构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网络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智能城市建设更加趋于现实化,因此,如何快速将这些新型技术与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相融合发展,将会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北部生态新区作为柳州市的一张“生态名片”,城市发展定位为“北城智谷、生态绿城”。在新区建设总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加入,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营是新区发展的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反过来直接推动对大数据、BIM技术以及云计算等各类新型信息技术手段的实证应用,从而促进这些技术也不断革新。
1城市规划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城市更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城市将承载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当前城市出现了功能衰败、活力丧失、不适应新时代等“城市病”。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综合分析,梳理出一套顺应新区发展、符合时代趋势的更新和功能调整方案,对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问题应该具有预判性和预见性。正如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目前正处于成长、扩张阶段,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实现精明扩张,在经济、产业、空间等方面提前做好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工作,促进空间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我国大部分城市经历过高速的扩张和经济增长后随之而来的是出现城市收缩、功能衰退。与之相反,统筹规划、集约利用土地、精明的收缩手段更能促使新产业、新功能、新社会形态的出现,实现“城市再更新”。城市作为有机统一的“生命体”,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城市更新不应该像推土机一样把城市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全部一扫而空。借鉴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留住记忆,留住乡愁”,既要有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有精神文明的建设,两个建设一手抓。在原有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的基础上注入新功能,整合出新的城市空间,把城市资产进行价值升级,从而提升城市更新后的综合价值,让未来的城市“活”起来。如在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新区十分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为保护新区内的历史文化,在新区的总体规划阶段已经展开新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调研工作,把新区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记忆的历史建筑,街区、特色文化等一一记录在案。为保护这些历史老街、旧址、历史建筑,新区编制了《北部生态新区沙塘老街整治设计规划》、《北部生态新区沙塘老街交通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同时对新区范围内的农垦旧址、沙塘镇国家气象观测站等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
2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
2.1多领域、多部门数据共享
智慧城市规划工作应协调好个体与城市总体的关系,实现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出现代化技术的优势,通过系统的作用高效应用和共享各项信息,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智慧城市的数据和资料具有来源形式丰富、数量多的特点,在获取资料后应对其分类汇总,实际分析中应注重如下几点:①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地质条件、交通网络、产业发展规模等要素,确定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愿景、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定位。②明确打造智慧城市时设计的内容,如智慧交通、智慧安居、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等功能,根据城市所需构建智慧城市功能体系。③搭建数据共享平台,确定在发展智慧城市的设计内容后,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如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建立了大数据产业园,智慧交通多杆合一的布点规划,智慧综合能源站设立等。
2.2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公众具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以及表达权、监督权,在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管理方面均有相应的权利。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通过多媒体、互联网等渠道,搭建了公众参与平台,城市规划建设“问计于民”,很好的使公众的所知所想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来,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最终的受益者是公众。积极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调动群众的参与积极性,设立公众参与的奖励制度和完善相关制度,让公众参与成为一种惯性。
2.3智慧城市法律保障
智能城市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他们特别容易受到网络攻击。大量相互连接的系统使得漏洞和人为疏忽几乎不可避免,不稳定或不安全的互联网设备和潜在易受攻击的云网络会给智慧城市的应用造成风险。构建规范和合理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法规来管控和提升安全性能更好的为智慧城市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首先,智慧城市的应用共建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智慧供应伙伴关系。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各层面技术、模块维护、智能供应链系统应进行统一管理,从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到运营到维护都应该相互联动和相互支持。其次,在国家网络安全保护相关规定的指导下,制定适合本智慧城市发展的实施细则,如增加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实施细则。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及政策导向需求,对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进行升级和不断完善更新,以利于智慧城市的更新发展。
2.4智慧城市技术人才培养
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服务于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其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智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高新技术、互联网络型的顶层设计人才十分宝贵,我们应该制定相应人才引进计划和定向培养计划,培养创新、研发型智慧人才。同时,智慧城市还是一个多元化的发展理念,其中包括社会、文化、生态、安全等众多领域,管理协调综合性人才必不可少。为此,在智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进行引导各部门和企业制定完善培养策略,建立良好的发展和培养环境,激发个体创造力,支持和鼓励创新成果的试验和应用。如,柳州市北部生态新区的人才培养中,一方面我们积极引进高端的技能型人才,一方面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建设人才公寓等。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是一个新兴的城市概念并结合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规划与设计是实现该目标的必要工作,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而言具有引导作用。对此,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由专业人员参与到智慧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还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以新型管理理念为引导,充分融合居民生活、政府管理、企业发展、生态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将其容纳为有机统一体,发挥出智慧城市的功能作用,从而推动城市走持续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于贵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规划与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7):176-177.
[2]盛晖.新时期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J].科学技术创新,2019(3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