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倪胜
[导读] 市政道路地基是市政道路稳定性的重要保障。
        倪胜
        浙江禾泽都林建筑规划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湖州分公司   浙江省湖州市   313100
        摘要:市政道路地基是市政道路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在市政道路设计前,应委托有资质的地质勘探单位,对规划区域进行地质勘探,并检测区域内的土壤质量。设计单位根据地勘报告,出具设计图纸。如果发现土壤具有粘性大、含水量高等特点,则可将施工现场土质定义为软土。并对软土地基出具相应的处理方案,确保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也确保市政道路承载能力以及弯沉值等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关键词: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政道路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其质量安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不断重视。软土土基作为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应对其采用科学化的处理方式,确保道路承载能力符合施工图纸标准。由于软土中含有较多有机物,含水量较高,粘性较大,不能满足市政道路行车需求。软土土基会造成不均匀沉降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应对其进行土质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处理方案,确保市政道路的行车安全。
        一、市政道路软弱地基危害及处理原则
        软弱地基的形成主要原因为地基中软土含量较高。由于软土中通常含有大量有机物,对市政道路结构层起到腐蚀作用,软土含水量较高,粘性较大,会使得市政道路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破坏整体道路稳定性。软土中含泥量较高,使得地基的承载能力较低,如果对软弱地基处理不到位,则会造成路面塌陷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另外,软土结构较为松散,极易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含水量较大,粘性降低,造成软弱土基的形成,进而影响承载能力。由于软土这些特点,使得软土在接受重力等外力的情况下,极易发生形变,造成整体道路工程的不稳定性,严重时会引起路面断裂,道路塌陷等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严重城市的交通运输功能。
        二、市政道路软弱地基处理技术分析
        1、换填垫层施工工艺
        换填垫层是市政道路工程软弱土基的主要处理方式。通常是将路基部位的软土通过机械挖掘或人工挖掘的方式进行全部挖出,选用具有强度的粗骨料或碎石等材料进行回填,确保路基承载能力达到要求。在对路基进行换填处理时,首先应确保换填材料质量及力学性能符合国家规范规定。同时应在监理在场时,进行见证取样,并将样品送往有资质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材料质量达到要求。并在换填垫层时对材料进行分层换填,确保路基基础压实度。并在换填垫层后路基上进行灌砂法压实度检测以及弯沉实验,确保路基承载能力达到设计图纸规定的标准。材料选择时,应尽量选择耐腐蚀性材料,并选择化学性能稳定的材料,确保路基基础稳定性,延长市政道路使用寿命。
        为确保换填垫层的质量,应对其施工过程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重点监管材料进场过程、材料贮存条件以及材料复试报告,确保材料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监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监督施工现场是否进行分层压实,每层厚度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规定,以及施工工艺的合理性。
        2、强夯法
        强夯加固法的原理是利用夯锤等工具对软土图纸进行改变,适用于土质疏松的软土层。应在夯实前对软土进行晾晒处理,确保软土含水量达到标准后进行回填。通过夯锤等工具对软土进行夯实,降低土壤孔隙率,改变土壤形态,加强土壤密实度,确保土壤承载能力、弯沉值等力学性达到图纸要求。强夯法的使用对土质要求比较高,适用于砂土、湿陷性黄土等。通常湿陷性黄土土基处理时,会采用强夯法,处理成本低,效率高。饱和的软性黏土、含泥量较高的软土不适宜采用强夯法。


        3、碎石桩技术
        碎石桩与普通桩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性,碎石桩主要用到碎石、废料、砂石等零散材料,为桩结构提供承载能力,形成复合型桩基础。碎石桩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用到专业性机械,并配备相应高素质的技术人员。首先,先在软弱土基上打孔,并对孔洞进行碎石等零散废料进行填充,与周围环境形成复合型地基基础。碎石桩由于具备操作比较简单,工期短等优势被广泛运用到软弱土基加固过程中。
        4、预应力管桩技术
        预应力管桩技术及通过设计人员对整体软弱地基基础进行分析,确定预应力管桩位置后,进行预应力管桩投入。施工人员应根据软弱土基进行分析,并对地基不良位置进行确定,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出具软土地基改善图纸,确保地基基础施工的科学性。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对预应力桩投入位置进行放样,确定施工部位后,进行预应力桩基础投入。施工人员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分析,排除硬性桩基础施工的因素,确保工程质量。
        5、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
        现浇混凝土管桩施工技术作为软弱土基的主要处理技术,不仅具有预应力管桩处理技术的优势,还具备一定的抗渗功能。在运用现浇混凝土处理软弱土基基础时,施工流程较为简单。首先施工人员应对软土土基进行分析,选择承载能力较弱的部位,并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制定现浇混凝土管桩投入方案,确保管桩投入位置的合理性。由于现浇混凝土管桩的强度比较高,现浇混凝土管桩技术比较成熟,可以对软土地基质量进行有效改善。
        6、深层搅拌桩
        深层搅拌桩的施工原理主要为通过水泥等无机胶凝材料进行结合,并根据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形成一种强度较高的固化剂。固化剂与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融合,并与深层搅拌桩进行沟通反应,提升软弱土基的承载能力。由于深层搅拌桩技术,是近年来新型的技术,并未得到广泛运用,缺乏相应的施工经验以及管理经验。因此,在对其进行处理过程中,应配备高素质的质量监督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以及处理的有效性。通常深层搅拌桩的长度应控制在15m内,使得搅拌桩达到一定的结构强度。并且在施工前期,施工人员应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进行分析,确保桩基础不会影响到其他建筑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施工,对整个市政道路安全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施工前,设计单位应根据地勘单位提供信息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市政道路路基的监督管理,确保市政道路的质量安全。应根据施工现场环境及土壤情况,选择最优的软弱土基处理方式。对路基处理后进行相应的实验,灌砂法实验确保路基基础压实度,弯沉实验确保路基基础弯沉值符合设计图纸要求,确保结构层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单位应配备高素质的现场施工人员,并且具有相关经验,能对软弱路基情况进行分析,与设计单位进行沟通。在运用现浇混凝土桩基础对软弱土基进行加固处理时,应确保混凝质量,以及钢筋质量,保证加固处理的有效性。监督管理人员应严格控制市政道路路基质量,降低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概率。根据施工现场选择合适的软弱土基处理方式,确保软弱土基处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黎亚生.混合浆液灌浆加固超软弱地基的施工技术研究[J].人民长江,2016,47(5):66-68.
        [2]蒋鑫,梁多伟,刘晋南,邱延峻.碎石桩与抗滑桩联合加固斜坡软弱地基路堤的工作机理分析[J].铁道学报,2015,37(12):81-87.
        [3]李东海,陈奕柏,谢洪波,张亚惠.滨海软弱地基钻孔灌注桩抗压承载力失效分析[J].施工技术,2016,45(9):111-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