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学科展望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第14期   作者:张亚男
[导读] 城市规划作为研究城市发展布局的学科,其历史由来已久,城乡规划“是一项
        张亚男
        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211

        摘要:城市规划作为研究城市发展布局的学科,其历史由来已久,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以提高居民生活舒适度为标准,其本质不是纯科学而是应用科学,城市规划师的目的是要协调好人地关系,统筹人地安排,使得现代城市建设符合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统筹兼顾,综合布局。
1 引言


        作为一名新兴学科,城市规划是规范城市发展建设,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规划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规划的目的是更好的合理布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达到生态宜居,提升生活品质的目的。城乡规划是为了实现对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兴衰和建设水平的好坏影响着人们对生活的感知程度,城市公园、绿化建设都能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在协调社会利益方面,城市规划主要是由政府出台,统筹多方利益,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多元的复合型社会,而且又是不同类型人群高度聚集的地区,各个群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希望谋求最适合自己、对自己最有利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条件,这就产生了矛盾,对于同一片土地和空间,不同利益集体产生了不同的想法,这就需要政府在统筹多方利益,兼顾社会公平的情况下,合理的、有效的开发土地,使得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1]1006-3862(2013)02-0001-11 赵燕青 城市规划职业的经济学思考]。城市规划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各个方面,从城市与区域等方面入手,合理布局各项生产和生活设施,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使城市道路交通网布局建设,商业区、居民区建设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满足人们日常出行、购物、旅游的需求等等。同时兼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开发,保护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人类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
        
2.历史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以英国《新城法》为例
        19世纪初,工业革命迅速发展,城市以追求工业经济效益为第一要义,忽视了如最小日照间距等环境方面的指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1830年,霍乱在欧洲流行并造成各大城市瘟疫横行,1848年,英国率先制定了《健康法》,这成为19世纪欧洲各国城市管理的法律依据,这样,城市规划的基础发生了根本性思想变革,20世纪20年代,城市居住的日照标准的制定,以来后来其成为居住区规划强制性标准就是典型一例。城市规划演变至今,由偏重工程技术(1940-1950年代),到偏重经济发展规划,(1960年代),演化到今天追求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多方面统筹考虑,即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发展。

3.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如何进行?
        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前期工作,规划师们首先要进行实地调研,获得相关数据和有关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结合地域特色预测城市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地块用地功能,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注意城市空间的长远规划,以达到合理布局的目的。然后提出城镇总体规划体系,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总则。在空间规划过程中,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


        对于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提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范围;预测城市人口规模;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提出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建设布局;提出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总体方针。
        在日常的城市规划编制工作中,规划师面临的最多的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其规划编制工作如下:
(1)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长远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研究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4)提出交通发展战略和对外交通设施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城市快速路、主次干道等交通设施总体布局。
(5)确定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总体建设布局,提出消防、人防、抗震、自然灾害防灾等保护原则和建设方针。
(6)确定城市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的建设总体布局和建设规模。
(7)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划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紫线)的划定范围,结合地域特色,尊重城市地方建筑历史形式和本真还原。
(8)确定通电、通讯、供水、排水、燃气、环卫等基础民生工程的总体建设布局和发展目标, 做到“六通一平”。
(9)提出空间发展时序,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建议。

4.基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发展模式分析
        全球化(global city),20世纪90年代,一种新的关于城市发展新趋势的探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在经济全球化大潮的影响下,城市规划工作又该怎样进行?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末全球范围内的最典型的、影响范围空前的经济现象,其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们通过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在一起,加强了加工、生产、贸易和流通等方面的协作,促进了技术、知识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和转移,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以功能性分工强化不同层次都市区在全球中的作用,随着地域间空间联系的进一步增强,原来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对独立性格局逐渐被打破,而在商品生产-流通领域之间的原本的水平结构,改变为紧密联系且相互依存的垂直结构,在不同等级层次之间,处于管理、控制的城市居于主导型地位,也即我们所说的“全球城市[[2] 2020年第1期 总第186期 城市规划学刊 唐子来 赵渺希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或“世界城市”而一些中小城市负责制造、装配等加工的城市则处于从属性地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与周围区域之间原有的密切关系正在弱化,城市正不可逆转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通加快,愈来愈多的汇集到知识密集型城市、和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城市不是一个绝对独立发展的单元,而是处于一定的区域经济背景下的相对独立单元。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同时,不同地域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以长三角区域的“门户城市”—上海为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其不断发挥着向内沟通腹地,向外连接全球网络的作用,成为高科技、高尖端、高质量人才的汇集地。资金、技术、信息由周边地区不断向上海转移,使得上海的金融业、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成为上海的主导产业,使上海的“门户城市”作用更加明显,反过来,上海为周边城市的发展进步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扶持周边地区进一步更好地发展,这些地区有:苏州、杭州、南京、宁波等等。

参考文献:
[1]1006-3862(2013)02-0001-11 赵燕青 城市规划职业的经济学思考
[2] 2020年第1期 总第186期 城市规划学刊 唐子来 赵渺希 经济全球化视角下长三角区域的城市体系演化:关联网络和价值区段的分析方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