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后内外侧手术入路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1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8期   作者:胡平 任威 刘敏 曹志远
[导读] 目的:对内外侧手术入路改良后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探讨。

        胡平   任威  刘敏 (通讯作者)  曹志远
        庐山康复疗养中心 江西 九江 332000
        摘要:目的:对内外侧手术入路改良后在后踝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探讨。方法:对31例后踝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后内外侧入路治疗。结果:对于本组患者进行随访9到1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平均在12个月内愈合。根据Baid-Jackson评定,优良率达到89.5%。结论:改良的踝关节后内外侧手术入路不仅能充分暴露踝关节骨折部位,而且能够减少手术切口,手术效果明显。
        关键词:踩关节;骨折;改良后内侧入路;改良后外侧入路
        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的后踝关节骨折,手术取得了明显效果,对于患者的后踝关节的解剖关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患者的踝关节功能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通过对相关患者进行的临床实践表明,对于后踝骨折应用不同的手术后,总体疗效差异明显。根据这种情况,为了能够能深入的研究内外侧手术入路改良后对于治疗效果差别,本研究对于2016年8月到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改良的后内外侧的后踝骨折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患者踝关节恢复良好,手术效果明显。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于2016年8月到2020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后踝骨折患者共31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9人,女性患者12人。年龄在18岁到72岁之间,平均42.5岁。右侧骨折患者13例,左侧骨折患者18例。在患者中有14人因运动不当致伤,5人因遭遇交通事故致伤,7人为跌倒致伤和5人为其他伤害。所有31例均为闭合性骨折。从患者受伤到接受手术,所间隔的的时间为2H-6d。经过初步诊断后,接受急诊手术的患者15人,确定择期进行手术的患者16人。患者在进行手术前均接受了X线片和螺旋CT检查,确诊为后外侧踝关节的骨折,特别是后踝关节骨折块的位置和关节面受累程度。后踝骨折位于后外侧18例,后内侧13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手术都是用腰硬联合麻醉剂进行的,病人被安置俯卧位置,受影响的肢体被用气囊止血带。如果后踝骨折块位于中间后部分上,则可在内踝和胫骨中间部分上进行弧形切口,同时考虑到内踝和后踝情况。深分离的骨折可以通过切口使骨折部位很好的暴露,屈肌支韧带深切口可显露踝关节后内侧,牵拉趾长屈肌、胫神经、胫后肌腱和胫后动脉。胫骨后缘切开骨膜及骨膜下剥离可显露踝关节后关节。踝关节骨折可在直视下复位,用2~3枚空心拉力螺钉或小型钢板螺丝钉固定。对于位于后外侧的踝关节骨折,在踝关节外侧作纵向弧形切口,浅层分离可暴露外踝骨折,切开腓骨肌韧带、外侧沿腓肌腱纵向向内开放,可显示踝关节后外侧,切开胫骨骨膜,可显示踝关节骨折后,经手法复位后用2或3枚空心拉力螺钉或小型钢板螺丝钉固定后踝关节骨折。内踝骨折一般用2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外踝用1/3管型钢板或解剖钢板固定,下胫腓骨结合分离时用1枚长螺钉固定,术后11~15周负重步行前将其去除。
2结果
        对于本组患者进行随访9到1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骨折部位平均在12个月内愈合(图1),切预后情况大部分良好。在随访中发现术后发生浅表皮肤感染的患者1例,在经过换药后病情得到痊愈,没有发生深部感染的情况。根据BAId-Jackson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后情况进行打分,其中被评为优的患者21例(96~100分),被评为良的患者6例(91~95分),被评为可的患者3例(81~90分),被评为差的患者1例(0~80分),优良率89.5%。



图1 后踝骨折手术前状态      
   


  图2 后踝骨折手术后状态


3讨论
        3.1针对踝骨折的治疗,最难处理的踝关节骨折是后踝骨折。当后踝骨折影响到胫骨远端25%以上的关节表面或后踝脚骨折移动超过2mm时,需要手术固定内踝骨折。朱仲庚经过临床研究认为,后踝骨折影响到25%以上的关节表面,导致胫踝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并导致轻微脱位。此外,胫骨远端关节表面不规则,如果后踝骨折块没有及时调整和固定,则可能导致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由于后踝骨折块通常通过拉伸大胫骨后关节囊和后韧带而移位,如果骨折块位于后踝上后外侧,则后踝的骨折复位可能变得困难。骨折还原顺序如下:后踝、外踝、内踝。然而,当后踝骨折块位于后中间面上时,后踝可以被整复,然后内踝和外踝可以被整复。
        
        3.2在临床上对于后踝骨折患者的治疗,针对内外踝骨折的手术入路基本相同。内踝骨折在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弧形切口,外踝或骨折下段在进行手术过程中多采用外侧直切口,以利于骨折暴露,医生可以更方便的进行手术,并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踝关节后骨折在手术中有不同的暴露方法。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和内侧入路(跟腱内侧入路和外侧入路)可以在很好的直视空间下复位和固定后踝骨折块,但不能同时固定内踝或外踝。
        参考近年来文献,有报道应用前外侧入路或踝关节骨折后重建固定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笔者认为,前外侧入路或前内侧入路通过撬入技术从关节间隙进入,利用关节囊后部及周围软组织张力,复位踝关节骨折后的阻滞,在精确程度上不如直接复位效果好,而踝关节骨折后由前背部长螺钉固定,其稳定性较差。本组31例患者,根据后踝骨折块的不同部位,采用后内侧和后外侧入路显露、修复和固定后踝,同时兼顾内踝和外踝。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上切口从胫骨后侧向下,到达外踝尖平面,弧形延伸至跟腱,向前分离浅层即可显露外踝骨折。此时应注意保护小隐静脉和腓神经。将屈肌向内侧牵拉。根据骨块膜的向下剥离,切开一个纵向切口暴露踝关节后踝。如果骨折块完全复位,踝关节后囊不需要切开。如果后关节囊横切面暴露,则难以缩小。本组踝关节后前侧骨折,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切口上端经内踝弯曲端由胫骨内侧延伸至跟腱。前切口前路分离可显露内踝骨折,后切开部分屈肌支韧带,牵开后拉胫后肌腱、趾长屈肌、胫神经和胫后动脉,然后暴露后关节内侧。直视下经骨膜和关节囊切开复位固定后踝骨折块。

参考文献

[1]姜绍帅. 分析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中后踝骨折接受后外侧入路治疗的效果[J]. 双足与保健, 2018, 027(012):126-127.
[2]王志焘. 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骨伤, 2019, 32(11):1014-1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