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巍
潍坊市诸城市妇幼保健院 山东 潍坊 2622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矫治儿童近视混合散光性弱势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72眼)儿童近视混合散光性弱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不同矫治方式。结果:两组矫治方法均能够有效提升患儿视力,观察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近视混合散光性弱视儿童在较长周期进行弱视训练的过程中存在视疲劳,为减轻球镜的回退程度,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如眼周穴位电针刺激等,以延缓近视性散光的发生。
关键词:矫治;儿童近视;散光性弱势
混合性散光在各种散光类型中并不多见,常常会导致患儿出现弱视,弱视是导致儿童视力低下的首要原因,目前常用的弱视治疗方法主要是屈光矫正、遮盖联合精细训练。传统弱视治疗效果评估指标主要是矫正视力,而忽略了近视发展的情况。近年来国内文献报导儿童高度散光年均球镜变化明显,呈近视增加或远视降低,柱镜变化很小,国内学者对于改善弱视训练过程中的调节功能、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进行了研究,目前还没有确切有效的手段[1]。近年来,选取中医中药等措施综合医治弱视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眼周穴位电针刺激与改善弱视儿童调节功能的相关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8月治疗的近视混合散光性弱视儿童36例(72眼),对结合眼周穴位电针刺激和传统弱视治疗方法的的疗效和屈光度变化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2015年1月?2019年8月在眼科门诊确诊为弱视并进行弱视综合治疗6个月以上的患儿36例(72眼),屈光状态为双眼近视混合散光,散光均≥2.00DC,等效球镜≤0。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为18例(36眼),其中观察组男7例,女11例,年龄3~6岁,平均(4.17±1.25)岁,平均球镜(1.05±0.27)D,平均散光(2.80±0.67)D;对照组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3~7岁,平均(4.33±1.03),平均球镜(1.06±0.28)平均散光(2.81±0.65)D。
1.2方法
所有患儿均用1%阿托品眼用凝胶散瞳验光,每天3次,连续3d,带状光检影镜检影验光,确诊为弱视后配戴眼镜,散瞳1个月后进行弱视综合训练(遮盖、增视训练、同视机三级功能训练、家庭精细目力训练),对照组同时应用西安华亚生产的szs?23型闪烁増视仪进行眼周穴位电针刺激,取首次和治疗6个月后散瞳检查结果进行统计。
1.3评价标准
所有病例的球镜均用正值表示,负柱镜表示散光,等效球镜≤0。弱视疗效评估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提高为标准。有效:BCVA提高≥0.2(两行);无效:BCVA提高≤0.1(一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治疗方法最佳矫正视力(BCVA)两次结果比较
在治疗前两组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CVA平均提高两行以上,BCVA变量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前后验光结果比较
其中治疗前后球镜回退量经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柱镜变化量很小(P>0.0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弱视与屈光不正显著相关,近视和散光均为屈光不正的主要类型,对儿童视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散光儿童主要有两大症状:视力降低和视物疲劳,有时还会出现视物变形、头痛等。儿童混合性散光最终大多转变为单纯近视散光或复性近视散光,可以说混合性散光是儿童屈光发育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过渡性时期。混合性散光对儿童视力发育影响显著,如果不能及时的在患童的发育成长期进行矫正,其转变成弱视(视力低下)、斜视的可能性就会明显增加。相关文献指出,弱视的传统治疗方法耗时太长,且治疗过程较为单调,患者不易配合,临床治疗效果不显著,远期疗效有限[2]。相对于远视性弱视和近视性弱视,混合散光性弱视治愈率最低,孙鹏飞等观察仅为31.5%。有学者研究显示,婴幼儿时期出现散光的儿童,在学龄时期更容易出现近视或近视加深。混合性散光在转变为近视散光之前,其屈光变化较慢,转变为近视散光之后,屈光变化就会加快。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散光性弱视对治疗的敏感性较远视性弱视偏低,视力提高较慢,其弱视治疗时间多在6个月或数年,在较长周期的近距离精细目力训练中,会引起睫状肌的疲劳,从而产生球镜度数的快速减退甚至发生近视。近年来,针灸越来越多地融入儿科保健领域,针刺治疗弱视已被发现有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对最近发表的研究结果的回顾表明,当用于治疗弱视时,针刺引起视觉系统中神经递质作用的改变,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和合成,并刺激与视觉可塑性相关的基因的表达[3]。杨蕾等发现针刺眼周穴位能缓解眼部肌肉紧张性痉挛,进而改变睫状肌的疲劳,对青少年轻度近视较好的近期疗效。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BCVA提高0.22±0.12,对照组治疗后BCVA提高0.21±0.10,两组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在治疗期间观察组球镜回退量0.24±0.16,对照组球镜回退量为0.60±0.21,两组结果差异存在显著性。由此可见,对于接受较长时间视觉康复训练、可能存在近视潜在风险的弱视患儿,眼周穴位电针疗法能减轻睫状肌疲劳,延缓球镜的回退量。因为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今后还要不断更新针对儿童近视混合散光性弱视针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证据,并评估这些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以改善该领域的未来研究。
综上所述,近视混合散光性弱视儿童在较长周期进行弱视训练的过程中存在视疲劳,为减轻球镜的回退程度,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方法如眼周穴位电针刺激等,以延缓近视性散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方一明,陈浩,施瑜劲.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中央厚度的影响[J].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2016,04(2):85-85.
[2]姜霄晖,程爱萍,王少华.长期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8,29(3):267-268.
[3]杨中龙,张春燕,陈芳,etal.配戴RGPCL与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调节滞后的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17,12(2):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