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困境研究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期   作者:陈洁珂 张思琳
[导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发生了变化,

        陈洁珂  张思琳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万州 404000
        摘  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所承担的时代任务发生了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发生转变。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表现出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道德精神需求,思政课仅仅回答学生确定的知识性和描述性问题,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要持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需要找到突破口,
通过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实践育人

         一、新时代实践育人的基本依据
         (一)实践育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认为“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世界”,同时也在于“改造世界”。但实践不能是盲目的,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它不应该只局限于回答确定的知识性和描述性问题,如受教育者能够认识什么、理解什么、习得什么等,而应致力于从实践者的角度进一步回答与阐发“受教育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这一关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通过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
         (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带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矛盾的各方面发生质与量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不平衡性,进而催生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具体而言,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引起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环体和价体发生相应的改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包含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包含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内核集中体现为道德精神需求。这一时期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种类日益增长,需求结构上也呈现多层次的特征。另一方面,人们在日渐富足的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涵养德性和培育品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价值要求。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德性涵养效果并不凸显。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转变为人们对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性的道德精神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德性涵养效果不凸显之间的矛盾。”[2]要解决这一矛盾持续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离不开实践这一重要手段。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困境
         (一)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缺乏针对性
         第一,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时,对思政课的实践性认识不足,导致思政课实践学时低,或有实践设计却流于形式。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受教育者使命的变化,给课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完整准确地揭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旨,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必然会涉及实践育人的问题。

但由于思政课属于公共课范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部分高校更侧重专业方面的人才发展目标,导致思政课实践学时低。其实,越是理论性强的课程越需要实践作为支撑,通过实践育人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强化教学效果,达到培养时代新人的目的。
         第二,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大学生道德精神需求,导致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转变,使人们道德精神需求的种类日益增长。社会发展的精细又更加分化社会群体,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思想特征和需求层次。这种社会现象在高校就体现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自身的精神道德发展有不同的诉求。而部分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并未与本校思政教师深度交流,没有制定与学生专业相契合的思政课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新时代思政课的总目标是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应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精神诉求制定与专业相对应的具体的思政课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教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变化未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
         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正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转变就迫切需要高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品格塑造功能和德性涵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两种功能充分发挥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实践过程,受教育者只有作为实践主体,而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特定价值观念,他们才会本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自身道德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手段。但部分高校思政教师不愿意正视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受教育者道德精神需求的变化,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认识不够,从而忽视实践教育的价值,实践教学往往还停留于组织学生在教室收听收看与课程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或者走马观花地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并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以完成实践教学。
         (三)未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在很多高校的专业培养过程中,除了开设本专业的小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外,还会结合社会大课堂开设实践教育。比如,法学专业有模拟法庭,以便他们在未来走出校门前就能更好的了解审判全过程;进入监狱接受警示教育,警示他们今后从事法律工作不要徇私枉法、不要违法犯罪;农学专业有自己的实验田,让他们在实验室培育出来的植株可以移植到户外,更全面地接受大自然的检验,为今后研究以及大面积的种植做铺垫。而思政课堂除了有固定上课的教室外,没有其他能够有的放矢的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场所。单一的课堂教学使得思政课逐渐丧失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和持续吸引力,无法满足新时代受教育者的道德精神需求,也使得实践育人日益增进的重视程度与实际育人效果收效甚微的不协调情况出现。以理论性强著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设计实践环节,让青年学生从国家的高度了解国情、党情、社情、民情,单靠教师个人要形成一个统一而有效的实践环节存在很多现实难题,需要学校、社会层面的相互合作。但在现实中,由于学校资源、经费、时间、出行工具、师资力量、组织难度,以及学生人生安全等客观因素等问题,思政小课堂终究难以与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
         综上所述,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持续提升教学效果,以此来满足青年学生多样性、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道德精神需求,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持续性锻造与实践品格的持久性锤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2]孙梦婵.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2):63-6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陈洁珂(1988-),女,重庆人,助讲,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思琳(1993-),女,重庆人,辅导员,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