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试验的探究性学习思路探索

发表时间:2020/9/14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0期   作者:章媛媛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对现有教学模式多元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章媛媛
         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  北京市  100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对现有教学模式多元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是初中物理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所以聋校教师应当加强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由此改进聋生物理教学的体验。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现代聋生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其次针对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应用进行探索,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演示实验

引言:演示实验属于直观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在聋生的初中物理课堂中可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但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的存在,需要聋校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做进一步调整。因此,本文对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试验的探究性学习思路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聋生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
         第一,出于语言理解障碍,在习题阅读过程中聋生较易产生错误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且物理知识应用的语言较为专业晦涩,同样会加大聋生理解的难度,从而影响后期的相关知识整合和习题解答。第二,物理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自身决定其学习难度较大。聋生自身存在一定生理缺陷,语言理解能力较弱,较易产生畏惧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因此骤减。第三,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相对抽象的定义表述。聋生的思维发展较为迟缓,逻辑推理能力也相对薄弱,对于定义的理解往往只能流于表面,难以形成与之对应的抽象思维,即使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聋生也很难越过思考步骤直接达成知识的充分理解[1]。
二、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应用
(一)精心选择演示内容
         在聋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法进行应用,还要在演示之前精心选择演示内容。选择内容需具备简单直观等特点,从而加强聋生对抽象知识及定义的理解。在演示实验中通过对道具的自主操作能让学生实现“身感”和“眼见”,从而弥补其他感官方面的认知。比如在杠杆原理一课中,教师可准备木板、钉子、锤子、镊子和订书机等道具,先进行杠杆分类的知识讲解,使学生对知识拥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可运用道具进行杠杆原理的相关实验演示,将钉子钉入木板,而后反转锤子用另一端做拔出的动作,并在施力的过程中适当停顿,对眼前施力点、作用力点和力臂长度进行详尽的讲解,通过以上的演示可具象地解释省力杠杆的构成和原理。然后再拿起镊子,夹起一枚粉笔并解释其中费力杠杆的原理。演示结束后,可让聋生进行上台尝试,教师将钉子安置完毕,由聋生进行反向拔出和后续的镊子夹捏实验。通过亲自体验个中力度变化,可加强聋生杠杆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达成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体现演示的趣味性
         物理知识本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讲解过程偏于枯燥,且聋生在信息交流上存在一定障碍,所以为保证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当在教学中融入演示实验,通过形式丰富的实验保证聋生课堂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种积极性不但能保证聋生课堂中对知识学习的专注,还能进一步促进聋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延展思考。比如在液体压强一课程中,教师需准备烧杯、锥形瓶和广口窄底玻璃皿等容器;水、油和蜂蜜等液体;一个吸管和两个气球。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优先将水倒入各类器皿,并将其中一个气球吹起,将吸管折叠与气球连通,另一端套上没有吹气的气球,然后松开折叠处,使两个气球内的充气量达到平衡。然后通过分次操作让学生观察将气球伸到不同形状容器的同一深度时,气球形状的变化是否有差异。一轮测试后再进行汽油和蜂蜜的相同测试。期间聋生会对眼前的实验现象充满好奇,并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深度,不同的液体和不同的器皿都会导致气球内气量的差异。这时教师可结束演示,并将实验现象结合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此时学生的注意力相对集中,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提升[2]。
(三)加强教学思维启发
         演示实验还能促进教学过程中聋生的思维启发,教师可在实验过程中对聋生提示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引发课当前知识的相关思考,由此可逐渐养成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课中,教师可在演示实验中进行凸透镜成像实验,并在实验桌面摆上标尺和一支蜡烛,在点燃蜡烛之后,教师可在中间点加上一面凸透镜,以此观察此刻距离的成像,同时逐渐缩短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学生会通过实验发现成像越来越远,且越来愈大,当距离凑近到一定程度时,镜片一侧的成像竟然不见了。教师可在此时发问“蜡烛仍旧在发光,可它的成像去哪了呢”。聋生会因此产生思考,并得出一些猜测。教师可邀请学生上台进行观察,学生会发现蜡烛的成像竟然到了镜片的另一边,与实体同侧,且仍旧遵循距离越近成像越大的规则。教师可在此时解释其中原理,并可延伸知识表述这也是凸透镜的作为放大镜的功用。经过以上操作,聋生实现了眼界的开拓和思维的发散,从而逐步提升聋生学习中的思考能力。
(四)加强观察和分析能力
         为加强聋生物理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中比较物质形态变化明显的部分,展现较为直观的物理学实验反应。比如涉及到物态变化的升华和凝华。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可在课堂中进行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在准备好相应器材和物质后,教师应展示规范操作,并在过程中提示聋生相关注意事项,通过控制酒精灯的举例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过程。聋生可看到原在试管底部的块状碘受加热消失,后因酒精灯的撤离在管壁上形成凝华状态[3]。聋生通过观察期间物质的形态变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分析。这种直观的演示方法也将抽象的物理知识概念具象到聋生面前,充分理解当堂课程知识后,还可促进聋生课后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结论:总的来说,在聋生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当积极应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方法。在结合教材知识和聋生学习特点后,对现有的演示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和完善,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应注重内容选择,充分体现掩饰的趣味性,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加强聋生教学思维启发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新,魏昕,彭征,邹丽晖.聋校初中物理教科书中“连环画”的设计理念与情境创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9(17):33-35.
[2]吴颖.聋校物理课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以八年级物理课《浮力的应用》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9(11):45-46.
[3]张成玉.培养聋生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23):47-49.
作者简介:章媛媛,女,汉族,籍贯:北京?生于:1986-03,工作单位: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单位省市:北京市,单位邮编:100000,职称:中学一级,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担任初中物理老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