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娓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桔园小学
德育课程在实效性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假大空等,面对这个困境,新课程提出“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的理念”,要求德育课程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育。下面将以四上教材为例谈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一、立足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问题
现在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写上已经引导着我们在向的学生的生活实际靠近,比如说四上第一单元中的三个二级目标,我们班四岁,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我们班,他们班。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目标都是以我们为主语,这是统编版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然的用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发生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和建构,最终达成我们学生实际生活与教学和教材的有机的融合。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真实的道德需求,以解决学生真实的困惑。
如第一单元第二课,我们的班规我们定。教学中,我们需要孩子掌握班规制定的程序,有了班规之后,是要经过大家表决通过的。同时,班规本身也要规范,如果违反了班规要有一个惩罚措施。第13页一个阅读角里面,说到如果学生违反了班规,就要写检查以示惩罚,可能有时候要当着全班的面做一个检讨。但是,这个学生觉得这样的检讨方式有伤自己的面子,所以他向班长提议,能不能不要做检讨,而是通过为班级打扫的方式来替代。这样的一个具体的事件,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假如你是这个班的班长,你会怎么执行这样的班规,应该怎么解决。在遵守班规与改进班规的这样的两个层面,引导孩子去思考,班规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是班规如果没有经过修改的时候,仍然要遵守旧的,直到新的班规制定之后。这也涉及到下面一个框体,班规可以改进,当我们的班规不完美,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怎么改进?引导孩子去思考班规有不合理之处,班规当然是可以改的,但是怎么改呢?修改班规也是有一定的程序,我们的班规还没有改的时候,还是要遵守这样的一个班规。另外,“班规我们订”板块预设是班级尚未制定班规,如果班级已经有班规了,那么这个环节的教学就要转换成班规的修订和完善。
我们的课不仅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并聚焦他们的真实问题,还要琢磨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心理。比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情我来做”一课的第一板块为“家务擂台赛”,教材为什么要设计这个环节呢?其实,这里就是考虑了小学生做家务的真实心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较少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没有形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责任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家务擂台赛”,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家务本领的过程中体会这种成就感,并由此激发他们主动从事家务劳动的内在需求。然后通过“家务能手卡”环节,让学生在分享自己做家务的技巧中,体会从事家务劳动的成就感。除了从成就感这个角度进行突破之外,教学中还要让学生看到自己从事家务劳动的社会意义,进而引导他们主动为家庭做贡献,并承担家庭责任。在“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教学中通过阅读角“童年小事”的故事,树立同龄人的榜样,让学生明白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就会赢得他人的赞许和信任,看到自己行为的社会意义。
二、创设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的自主道德学习
我们的教学要改变了以往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的姿态,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载体,与儿童进行平等、民主地对话,使孩子们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实现自身的道德成长。如“我们班四岁了”最后一个版块为班徽设计大赛,我们引导学生在班徽设计的实际行动中提升对班级的感情。
比如说我们在第三十六页,有这样的一个内容,教学内容是“不让做怎么办”,在教这一内容的时候,很多学生会阐述自己的苦恼,自己在家里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家人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阻止。那么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就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爸爸妈妈多辛苦,让孩子进一步去思考:不让你做家务,最后这些家务都是谁在做呢?好好的回忆一下你了解过自己父母一天的工作,他们这么辛苦,为什么回家还要自己做家务,不让你做的。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扮演父母的过程中学会换位思考。我们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也就不会只是片面的,对家长不让做家务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他们会更好的去体会,家人对他们的爱,体会到家人的辛苦。我们引导孩子代入思考,管好自己,少给父母添麻烦,以实际行动减轻父母的负担,这其实就是对父母的爱。
让孩子自己去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双眼的观察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他的这种思想意识、道德的一种感知,就会自然而然的提升。如《网络新世界》这一课,网络中庞杂的信息容易造成青少年道德意识淡化,教师引导学生既要学会保护自己,又要做到不伤害他人,通过现场采访、看视频等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安全小技巧,引导孩子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通过独立的道德判断,自主地作出道德决定,并在生活中实践。《低碳生活每一天》这课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种树增加碳补偿,但是有些同学可能没有这个条件去种树,那怎么办呢?引导孩子关注蚂蚁森林这种新型的种树公益活动,平时绿色出行就能做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层面,还要给予生活智慧的指导,这样才能真正对生活产生影响。
三、搭设“支架”,促进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对小学阶段的目标是: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培养,绝不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递。比如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内容,但是,我们赡养老人决不是为了遵守法律,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从小受着家人的呵护、关爱,所以我们要回报他们,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从真实生活和需求出发进行教学,实现法治精神的培养。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法制教育更多体现为规则教育,这也是教材当中像班规这一内容设置的原因。良好的规则意识视为今后法制教育法治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规则意识是法制意识的前提。我们树立好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当然,在教学当中,我们也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当中和教材的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年段逐步开始在生活情境中渗透法律 条文,在这些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比如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就融入了信息安全的法律教育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教育两项内容。第一节课最后通过知识窗《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就融合了法治教育的内容,让学生自觉遵守网络规则。而在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环境污染大搜索的框体中,79页知识窗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42条,要求在教学中落实法治教育。
生活是多样的,德育就是要使人在多样的可能生活中选择一 种“好”的生活,并通过这样的生活把自己造就成一个有德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