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霞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第十二中学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教育是作为实现国家目标的一种“工具”而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教育问题被列为更加重要的民生问题。中学生时期是人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全面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
一、研究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内容及意义
中学生时期是人生综合发展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得益于这个阶段的教育效果,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战略节点,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的兴衰与成败。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要求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家庭 、学校和社会都应从素质教育的需求出发,不仅要注重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的提升,也要积极开展相关的体育活动,制定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行之有效训练方式,保障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以有效提高。本文主要针对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展开,在教育教学中查找问题和不足,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将中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有效组合在一起,实现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当前中学生身体和心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教育措施也应与时俱进,及时跟进。但现实生活中,家庭、学校、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均存在偏颇,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不容忽视:一是缺乏独立意识。大多家长都是从生活中“摸打滚爬”中过来的,吃过太多的“苦”,所以不想让孩子吃自己一样的“苦”,助长了孩子衣来神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习惯,久之,形成了极差的自理能力。二是心理素质差。中学生大多受家庭过于呵护,心理素质弱,承受能力差,生活中稍遇到转折或者挫折,要么自高自大,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欣喜若狂,要么垂头丧气,不能冷静对待,更不能理性处理,如不及时疏导,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三是极度叛逆。中学生时期,心智尚不成熟,易受刺激,周围环境对其影响较大,不良的信息往往导致不良性格的形成,令许多家长束手无策,无所适从。
三、中学生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是中学生家长、家庭对中学生教育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教育知识缺乏。
在教学实践中,接触到的大部分家长只管孩子 “吃好穿好”,甚至“有求必应”,不注重教育方式方法,更不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一味认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们的事,中学生得不到在家庭环境应有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过于侧重,忽略了日常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共性认识就是“分数高、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一俊遮百丑”,道德情操、身心健康可以不予考虑。这种认识“随处可见”,老师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取消体育课、美术课等等;往往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三是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教育理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加上社会竞争力的不断加大,浮躁因素不断增多,急于求成心理逐渐占据上风,中学生之间的盲目攀比、追娱乐鄙修养、玩世不恭易成气候,并对中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来促进全社会教育观念、人文习惯的转变。
四、全面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启了以新思想引领教育发展的新征程。结合当前实际,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建立健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关系,着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家长培训及家、校合一的亲子互动活动,有针对性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纠正家庭、学校、社会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参与不足的问题,形成全员参与、全力发动发展教育事业新格局。
着力实现体育教育的心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育规划及设计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中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搞好课程安排、师资配备、活动开展等工作。通过体育、美育促进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进取精神。在师德师风、资格准入、招聘制度、考核评价、职业发展、待遇保障、荣誉制度等方面探索创新,切实发挥好教育功能,从而实现我国人才建设目标。
着力提高中学生“意志”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坚强意志的形成是成功的一半。要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活动兴趣和集体荣誉感,而且进步提高了学生的动作的协作性和灵活性,切实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进一步塑造了学生的坚强意志,从而推动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能。
着力促进教育和社会各界融合发展,形成教育和社会协同发展,改变社会的价值观和评价观,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社会未来的发展培育中坚力量。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教育必须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适应。发展教育,遇到各种问题是客观的、正常的,但也蕴含着发展机遇。只要我们顺势而为,锐意进取,就能把握好教育脉搏,“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培养出新时代建设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