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晴
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
【摘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生活化的课堂导入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亲切自然、有温度、接地气。在实际教学中,借助校园生活点滴来导入以增加亲切感;利用特殊节日导入以体现新鲜感;以身边人物的事迹导入以还原真实感。以此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学习。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导入;案例;反思
课堂导入是课堂的第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抬头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增强教学效果加分,为达成教学目标助力。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应当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任务之一。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指出:教学应直接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教学以儿童的自身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做中学。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吸取杜威的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课程。 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1]。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该紧紧围绕“生活”二字来展开,创设一个在生活中提升道德观念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到了生活化的活动设计,其实设计生活化的课堂导入应该是走进学生生活的第一步。生活化导入以现实生活为背景,来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不仅亲切自然、有温度、接地气,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学习。笔者在教学中曾经尝试过以下几种生活化的导入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校园生活点滴来导入,自然流畅,增加亲切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丰富多彩的文明的精神生活,乃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各种综合技能的温床。”[2]学校和班级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所,学生每天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班级里的一句名言、一幅画;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班级发生的新鲜事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素材,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教学资源。
案例一:“以礼待人”课堂导入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以礼待人”(文中提到的教材版本均为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一课时,笔者以师生问好导入:同学们,刚才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看到同学们纷纷起立,向老师鞠躬问好,从这一寻常举动可以看出大家都是文明有礼的好学生,而老师也向大家致以问候,这是多么和谐的一幅画面啊!可见,以礼待人,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礼待人” 。
【反思】师生问好是学校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文明有礼的表现,这正好切合本节课的主题。但是正是因为这一场景太过寻常,反而更容易被我们所忽视。利用师生问好这一校园生活中的细节来导入,就地取材,顺其自然。教师通过强调师生问好背后的意义,不仅可以顺势导入本节课的教学,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潜移默化的文明礼仪教育,增强了课堂的仪式感,让学生明白,这一司空见惯的小小礼节却体现了个人的内在修养。学校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一些细节,其实都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善于思考,深入挖掘,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案例二:“集体生活邀请我”课堂导入
在执教七年级下册“集体生活邀请我”这一课时,笔者采用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听说咱们班这个月又获得了“明星班级”的称号,祝贺你们!可见咱们七(2)班是一个能团结、有力量的集体,老师认为,集体的这份荣誉的获得和你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那么集体和个人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集体生活邀请我’”。
【反思】基于七年级学生集体荣誉感强、渴望得到鼓励和夸赞等年龄特点,教师以表扬和祝贺的方式对他们班级所获得的荣誉表示肯定,这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积极的自我暗示,唤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接下来关于集体的教学做好铺垫。事实证明,这样看似寻常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了孩子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们跃跃欲试,仿佛有很多话要说,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导入无疑为本节课的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巧妙利用特殊节日导入,应时应景,体现新鲜感
不论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感恩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它们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假如我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挖掘,会收获很多令人惊喜的教学灵感。另外,中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感,注重仪式感。因此,以特殊节日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案例三:“少年有梦”课堂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很快就要到国庆节了。国庆节总是能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感,通常我们都会在国庆节这一天向祖国母亲送上最真挚的祝福,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能够早日实现!那么同学们,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个人的梦想和中国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的第二小节‘ 少年有梦’。”
【反思】国庆节是开学季之后的一个重大节日。以国庆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唤醒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奠定本节课的感情基调,自然引出“中国梦”这一话题,再由“中国梦”过渡到“个人梦”,从而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自己的梦想和中国梦之间有何关系?继而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案例四:“爱在家人间”课堂导入
“同学们,母亲节就要到了,老师相信很多同学都为自己的母亲准备了礼物,或者正在准备对吗?能不能告诉老师,你准备了什么礼物?有什么话要对妈妈说呢?…… 感谢同学们的动情分享,那你们想知道妈妈想对你说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教师采访妈妈的)……老师看到好多同学的眼睛都湿润了,我猜大家一定是联想到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关爱。同学们,亲情之爱是人世间最厚重的情感,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爱在家人间’ 。”
【反思】亲情最能打动人。利用母亲节这一特殊节日,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勤付出,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教师鼓励学生 把这种情感化作语言表达出来,并付诸实际行动,为父母做点什么。紧接着播放妈妈们的采访视频,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别样的方式感受来自父母的爱,这样的经历一定会让学生终生难忘。这样的导入应情应景,既是对学生的一种感恩教育,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渲染了浓浓的亲情色彩。这样的导入,教师用心,学生走心,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8.
作者简介:马晴,女,1986,江苏省睢宁县高级中学,法学学士,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