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凤
山东省胶州市第四实验小学 山东胶州 2663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核心概念”,数感排在第一位,发展学生的数感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什么是数感呢?课标中说: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它是一种主动的、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学生数感的建立也是形成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标志。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关注生活体验培养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要发展学生数感,应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到数就在我们身边,这样,学生就会亲近生活中的数,为培养学生数感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济南的一位老师这样导入的。
师:济南素有泉城之称,72名泉闻名于世。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济南特有的泉景,咱一起来欣赏一下。(视频)济南的泉这么美,我们该怎样保护她呢?
师:有关部门为保护环境,首先为趵突泉设立了水位观察站。今年夏天的雨水充沛,请看:趵突泉水位6月份一直在多少米之间,到了7月份底,趵突泉水位达到了多少米。刚刚大家读的都是什么样的数?
生:小数
师:你在哪里见过小数?
师:看来小数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
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泉景引入新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学生“亲近数学”的行为,使数学学习充满乐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可能。
二、引领观察思考培养数感
发展学生的数感,在课堂中引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也非常重要。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亲身经历圈一圈、摆一摆、画一画、写一写这些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看一看、议一议、想一想这些思维过程,学生的数感才能逐步发展起来。
例如: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学生对毫米这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非常陌生,要让孩子对1毫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是非常困难的。在课堂上,我是这样教孩子认识1毫米的。
师:(出示1分硬币)请看我手中的1分硬币,请你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几厘米?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脸上充满了疑问。谁来说说你的困惑?
师:请你来,哦,你发现硬币的厚度不够1厘米,谁的发现和他一样?
师:看来大家伙都有这样的困惑。有的同学发现硬币的厚度正好占1厘米中间的一个小格。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1小格是多少吗?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小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个小格,也就是离的最近的两条小竖线之间的距离就是1毫米。板书:毫米
师:谁能指指大屏幕的尺子上的1毫米?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看课件,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数后发现有10个小格。
师:观察这10个小格有什么特点?(相同之处)
师:对,都一样大,是平均分
师:1小格是1毫米,1大格是1厘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真会思考!1厘米=10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一厘米间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请和同位说一说。
毫米、分米这些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生活中并不常见,那么怎么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这些长度单位的模型,培养学生对1毫米的感知,就尤为重要,课堂中,老师借助生活中的尺子、电脑上的尺子,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感悟,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很好的建构了毫米、分米的模型,对1毫米到底有多长,有了很好的感知。
三、注重计算对比培养数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培养学生数感的要求,除了在认数和建立数概念的教学中,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之外,计算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大多知识蕴含计算或与计算有关。怎样让学生体会计算的实际意义,认识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又怎样让学生发展应用意识,使计算教学有功用呢?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在主动、愉快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行对比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数的感悟。以《3的倍数》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师:你们组真善于观察,十位与个位上的数都在不断地变化,那什么没变呢?生2:十位和个位加起来的和没变,都等于9。
师:你能指着算给大家听听吗?
生:18,1加8等于9;27,2加7等于9;36,3加6等于9;45,4加5等于9;这几个数都是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字相加等于9。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
师:这组数十位和个位加起来的和是9.(板书: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是9。)
师:这是不是就是3的倍数的特征了呢?把其他几组3的倍数也请出来看看(白板出示),谁来边指边说?谁来当秘书把结果记在这儿?
师小结:刚才我们发现百数表内3的倍数,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和是9、6、3、12、15、18。
师:百数表中还有一些不是3的倍数的数,它们十位与个位上数字和会不会也是这些数呢?(白板出示)有的同学摇头了,谁能到前面来领着大家算一算,写一写?
生:这一行和是1,这一行和是2,这一行和是4,这一行和是5,这一行和是7,……
师:刚才口算了不是3的倍数的数,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分别是
生(齐):1、2、4、5、7、8、10、11、13、14、16、17。
师:观察一下这些和,与3的倍数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引领学生发现数据最多的那一斜行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都是9,突破2、5倍数特征思维定势之后,再组织学生计算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两类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之后,让学生把3的倍数十位与个位上数的和与不是3的倍数的数进行对比,很多小组的学生一下子就感悟到了3的倍数的特征。在计算对比中清楚地凸显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加深了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四、借助几何直观培养数感
几何直观在培养学生数感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何直观就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的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
比如:在教学《3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就是借助几何直观理解3的倍数特征的算理。
师:咱们找几个3的倍数来研究研究里面藏着的秘密吧!24(白板出示红色的24)是3的倍数,怎样判断?
生:2加4等于6,6是3的倍数,所以24是3的倍数。
师:红色的2表示——?(白板出示2个十)蓝色的2呢?(白板出示2个一)奇怪了,2个十咋就变成2个一了呢?咱们借助叠罗汉表演研究研究吧!
师:先看第一个十,三人一组、三人一组地分,分完后是3组余1人(利用白板拖动功能让学生图片叠罗汉,将剩余的1人拖出)。第二个十呢?
师:大家看,这个9是3的倍数,那这个9呢?既然我们确定这两个9已经是3的倍数了,判断时可不可以撇开不看?对,只把分组后剩余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就行了,现在你找到这两个一了吗?两个1和4合起来就是2+4=6,是3的倍数,由此可知24也是3的倍数。
结束语: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感觉、感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斌.学生数感能力培养策略[J].江西教育,2020(15):65.
[2]李伟聪.例谈学生数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20(09):1-2.